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 正文

高超的策划等于成功的一半

1
青岛新闻网 2009-08-14 11:15:27 青岛画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青岛画报》报道重大题材的几点体会

    高超的策划如何产生?关键在策划人,落脚点在直接从事新闻采编人员身上。敏锐、高度、视野,决定了一个媒体策划的水准。

    敏锐,新闻出版人有别于社会的其他群体,面对突发新闻和重大历史事件,要有高度敏锐的新闻嗅觉。我们不仅是经历者、亲历者,我们有责任,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历史。

    高度,不论我们是在哪一个级别的新闻媒体工作,搞策划时,一定不要先入为主,妄自菲薄,自己把自己看低了,一定要高起点。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赋予专题稿件恢弘的气势。

    视野,作为策划人,拥有宽广的视野,上下左右、纵横捭阖,策划出来的专题稿件,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具磅礴大气。

    2008年,是中国大事件频发的一年。既有“急难险重”的灾难性大事件,如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藏独、抵制家乐福、火车相撞、手足口病;又有普天同庆的大事件,最典型、最重要的就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在一生中、同一年中,在自己的国家里遇到“大地震”和奥运会两件大事,非同寻常。对于任何一家媒体来说,2008年的特殊国情恰恰是策划、出版大特刊的绝好时机。青岛市内外很多报纸、杂志,均无一例外的出版了“大地震特刊”、“奥运大特刊”等等,其“泛滥”程度可以用“狂轰乱炸”、“铺天盖地”来形容。这两波新闻潮过后,社会上很多人对报纸和杂志的策划能力都广为称道。可以说,仅这两个重大事件的发生,就全方位的检验了媒体人的工作能力。

    针对去年的大事件,《青岛画报》向时而动,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出版发行了“昂起不屈的头颅”——四川汶川大地震特刊、《奥运来了》——北京奥运会预热版、《龙腾奥运》——北京奥运会大特刊,三期成功的策划和出版,使《青岛画报》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赢得了市场、赢得了读者、赢得了社会美誉度。

    昂起我们不屈的头颅

    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中国,牵动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也牵动着青岛画报每一个人的心。编辑部集合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快速反应,以最快地速度出版了一本情深意重、影响甚巨的“大地震特刊”,充分体现了作为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8年6月3日,是地震遇难同胞“三七”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出版一期具有收藏价值和史料价值的“汶川大地震特刊”,是《青岛画报》在大后方抗震救灾的一种表达,是《青岛画报》向灾区救援人员致敬的一种表达,是《青岛画报》声援灾区的一种表达,是《青岛画报》向逝者志哀并鼓舞生者的一种表达,是《青岛画报》全体采编、设计人员空前团结、精诚合作、忘我工作的一种表达。

    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一上班,《青岛画报》编辑部负责人立即召集全体编务人员召开紧急业务会,提出:“编辑部要密切关注5.12大地震的进展情况,做好专题报道的策划工作,有关于抗震救灾的报道一定要上下一期画报的头题。图片编辑要随时收集高质量的图片备用。文字记者和编辑首先要掌握海量的素材和信息,尽快拿出大专题的结构框架。”随着大地震所造成的灾情的不断披露,编辑部负责人进一步提出要求:“我们要‘精准策划、打破常规、不惜版面、全力以赴’做好汶川大地震的报道,虽然我们没有记者到达灾区的第一线,但是大家要充满感情地去完成这次报道任务,要集全编辑部之力,出版一期高水平的‘汶川大地震特刊’!”抛弃画报头题,出版一本“特刊”的思路调整就此确定。

    5月26日,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编辑部再次召开编务会,作出工作调整,打破常规,全力以赴,“特刊”要在6月3日遇难同胞“三七”日与读者见面。

    期间,编辑部负责人还多次临时召集相关人员讨论稿件,不断调整、深化、细化特刊思路,并激情创作开篇诗歌“昂起我们不屈的头颅”,为特刊定下基调和基本框架。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为了这期特刊,编辑部的每一个人都付出了相当的心血。有时,在家里,在半夜,编辑部负责人经常把他的思考,他的一些有关于特刊的新的想法,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给相关编采人员,为的是抢时间,第二天大家一上班就可以马上展开工作。

    5月29号晚上10点多,印刷厂将特刊的彩色样稿送至报社,编辑部全体人员连夜加班校对、改稿,一直工作到30号凌晨3点多钟。大家知道,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小视,每一个版面都要力求完美无误。

    特刊封面的选择,编辑部几次三番地进行了策划,思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早是想选一张非常有代表性、有震撼力的地震现场照片,或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群众现场默哀之后,自发挥舞国旗呐喊“汶川挺住”、“中国加油”的照片,到选一张与儿童有关的展示希望的照片,再到选温家宝总理第二次到灾区,在北川中学倒塌的废墟前矗立,双眼充满了关切与刚毅的照片,直到最后,选择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到灾区,在绵阳飞机场,一下飞机,与温家宝总理紧紧握手的震撼全世界、感动全世界的照片。在这张照片前,所有的语言都是无力的。它传达给整个世界的信息内涵太丰富了。从这深深的、长久的一握中,全国人民感到了信心与力量。在封面上,编辑部负责人为这张照片加了一行注解“这两双手握在一起,中国感到踏实”,画龙点睛,意蕴丰富。

    据了解,包括这个封面,我们的这期刊物,被有选择地上传到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点击率非常高。

    6月3日,比《青岛画报》正常出版时间提前2天,时值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三七”日,一期制作精良、饱含全体画报人对地震灾区人民深情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特刊”——《昂起我们不屈的头颅》正式出版上市。

    “特刊”出版当日,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读者和市民们纷纷打电话咨询或预定,书报摊点上更是一派销售火暴的场面。青岛电视台对“特刊”的出版做了专门的新闻报道。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痛。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对画报人而言,是一次整体能力的集中检验。我们很自豪,我们的策划取得了成功。

    奥运来了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正式开幕。8月5日出版上市的《青岛画报》目标明确——主打一档导视奥运的大专题,预热奥运。44个整版的超大专题《奥运来了》涵盖了“北京!奥运!”篇和“奥运•青岛”篇,重点策划了《我们向世界宣告:奥运会,中国已经准备好了》、《看点•焦点》、《奥运火炬在青岛传递专题报道——圣火耀帆都》等内容。其中《看点•焦点》中,《奥运十大看点》、《高手大碰撞:国手VS对手》、《奥运首金,射落还是举起?》等一系列专题直击奥运赛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指导性。一经上市,即受到关心、关注北京奥运会的市民的追捧,这也在预料之中。

    好的专题都是策划出来的,缺少方向谋划,没有细节策划,所有的设想都是空谈。预热版的策划工作早在6月底就已经展开,以策划见长的几名骨干编辑、记者群策群力,在“导视奥运”这一专题方向非常明确的前提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拿出了粗中有细,统中有分,分不离统的详细策划方案。预热版的前一期刚刚交付印刷,编辑部即刻展开了全方位的专题采编工作,图片、文字双管齐下。

    对于画报来说,图片的作用无疑非常关键。由于预热版所需要的大多都是资料性的图片,采访即时拍摄的一手图片很少,所以,在选择图片的过程中,图片编辑也是颇费心力。为此,我们还专门派记者到北京,采访了新华社老体育记者、连续采访了五届奥运会的官天一先生,从他那里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被用在奥运预热版里,在随后出版的奥运特刊里,也大量被使用。图片编辑还大量利用了新华社图片库和书店、图书馆、有影像的摄影家画册等几大资源,达到了与国内文化类、时政类杂志同类专题相比肩的效果。

    龙腾奥运

    中国兑现了承诺。世界给了我们17天,我们还以五千年;全球投以中国数十亿双眼睛,我们回馈以有特色高水平的极品体育盛会。

    北京奥运会,全世界瞩目。可以预想到,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面前,所有的媒体都会全力以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奥运特刊,怎样才能办出高水平有特色?怎样才能不落俗套,让读者耳目一新?

    一开始,编辑部负责人就提出,要办“大”奥运特刊的概念。当别人都在全情投入地欣赏奥运会的精彩赛事时,画报人的脑子里正在盘算和运作“奥运特刊”的策划和采编。而这,已经“蓄谋已久”。6月底,与奥运预热版同期策划的“奥运特刊”基本框架已经先期启动。

    奥运会开幕之际,与北京奥运会无关的历届奥运会的资料性篇章已经完成采编,全面进入到了后期版面设计阶段;与此同时,8月8日晚,盛会大幕拉开的一瞬间,画报的采编组全体绷紧了神经,进入了“奥运会状态”。享受奥运的同时,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对编辑框架、编辑思路的调整,以及大量文字、图片等具体内容的逐一汇编。

    奥运进行时,全民皆奥运,我们的脑子也被奥运充得满满的,没有一点空隙。瞄准奥运会,出版一本大特刊,是2008年的头等大事,所以,对于已有的编辑框架,大家不敢放松,负责人频繁地召集相关人等紧急开会,群策群力,对思路进行的每一次调整,对细节的每一个增加和删减,都是向着奥运特刊的成功的又一步迈进。

    17个日日夜夜,白天,采编组一边收看即时赛事,了解最新战报,查看相关评论和评价,一边制作稿件,汇集专题图片。晚上,继续收看赛事直播,从奥运新闻专题中缬取有用素材,为画报所用。想到什么新点子,听到什么新内容,手边的便条本,随时增添新条目。

    与“汶川大地震特刊”不同,“奥运特刊”要制作一本超厚版,内容和页码要比平时增加一倍。这意味着,编辑部的工作量也要增加一倍,而时间却比平时出版提前了至少10天!打造一期印证“百年梦想、百年梦圆、百年收藏”的“非常特刊”,是编辑部共同的信念。

    版面效果出来后,编辑部负责人与采编组坐下来,细细地品味和把关版面式样,比对预期效果。达不到预想效果的,立即撤换图片、重编文字,修改版式,推倒重来!而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工作量,给原本就非常紧张的制作周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相关版面样式在重新改过之后,完全实现了预想效果。这是我们莫大的欣慰。

    8月27日下午,北京奥运会闭幕后的第三天,抢先同城所有期刊杂志,178P超厚版“2008奥运特刊”——《龙腾奥运》高调上市。醒目的封面、精良的制作、卓越的品质,一上市即成为市面上最引人关注的杂志。

    “国家领导人与体育运动的珍贵记忆”开篇巨献:毛主席畅游长江后在甲板上挥手的照片、周总理会见第26届世乒赛运动员的照片、贺龙打网球的照片、邓小平听取体委汇报并作出批示的照片、江泽民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体委领导的照片、胡锦涛给福原爱签名的照片、温家宝在国家篮球场飞身扣篮的照片,出奇制胜地夺取了奥运题材报道的最高点,受到社会和读者的强烈关注。这一奇招,打破了常规思路,想其他媒体之遗漏,打其他媒体之疏忽,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新中国体育之路”、“一次共飨盛举的体育大PARTY”、“15个难忘的瞬间”、“铭记•特色”、“铭记•表情”、“铭记•运动之美”、“铭记•表情”、“中国骄子”、“纪录,‘吹弹可破’”等精彩内容汇集成了美轮美奂的“上篇”大画卷。加之“下篇”,详实地回顾了历届奥运会的经典镜头、“托起中国体育的关键人物”、“华夏民族的奥运脚印”、“北京筹奥大事记“、“青岛筹奥大事记”、“中国历届奥运冠军今何在”、“不为人知的奥运故事”、“影响奥运的‘八巨头’”、吉祥物等奥运会档案和记忆……完整而充分体现了“地球人都爱奥运会”这个分主题。

    一本厚重而精彩的“奥运会大特刊”、一本精心锤炼的精品杂志,成功上市并赢得市场。

    只要有激情,一切都有可能。回顾这几期刊物的出版历程,感触颇深,感慨颇多。重大题材和突发事件是工作激情最好的助燃剂,如何把握好重大题材的报道,《青岛画报》的经验就是要策划先行,快速反应,全力以赴,集众人之智,以最大的能力做最多的最好的专题甚至是特刊出来,抢抓出版的最佳时机,惟有这样,才能在同城乃至全国同类媒体中拔得头筹,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媒体间的合作,纸媒经营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