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您对“港口教父”的称号,有何感想? 常德传:(笑)那是专家学者对我的抬爱了。作为青岛港和我本人来说,和兄弟港口相比,我们还有差距。这是事实。我不是教父。不过,我很感谢他们。 《中国企业家》:当年青岛第一个做20万吨码头的时候,您可能面临牢狱之灾,您哪来的胆量,继续做这样的事? 常德传:我一直说,人要不怕事。事是人干出来的。你干事 《中国企业家》:您为谁? 常德传:为国家、为人民、为港口,为港口的发展。我当时也想过放弃。我也跟他们讲过,你可以处理我个人,但是你不能处理码头和港口。这个码头是不能停工的。要停,停我的工。后来,我们的领导对我们评价还是挺高的。 《中国企业家》:目前为止,青岛港有没有海外投资的想法? 常德传:我们青岛港不太敢贸然“走出去”。现在,上海港和中远都在“走出去”,我们也在学习。但是,有一点,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事,我们不会轻易行动。我们对走出去心有余悸。 现在,各个国家尤其重视港口及其发展,港口的发展会涉及一个国家的利益,国家安全问题。随着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我们也会有这方面的动作。 这也涉及一个港口管理的问题。不同的码头受地区的社会限制、文化限制和政治限制都很大。我们的码头是中国式的管理,中国化。我有一个观点,就是国际化就是本土化。 《中国企业家》:您今年已经64岁了,马上就要退休了。以后呢? 常德传:我没想过以后做什么。一如继往。 我刚从伦敦港回来。那里是有欧洲最大的一个物流园区,也是管理最为先进的。我们主要是学习它的思路和设想。最大的借鉴是,它如何吸引许多的跨国企业到那里落户。它有一套特殊的政策。咱们中国的港口复制起来会很难,但是可以举一反三,可以开拓思路。搞企业的一定要去看,去开阔视野,去借鉴,才有创新。 《中国企业家》:是不是在为东北亚枢纽港做准备? 常德传:青岛港现在在东北亚的港口中排名是第二,第一还是釜山。青岛的国际中转开展的很好。我们在国内第一个开展国际大中转的业务,但是我们还要学习。 《中国企业家》:您从不避讳您的出身。 常德传:对。我是一个装卸工出身。经历越多,经验越丰富。可以更多地了解情况。 【记者手记】“港口教父”并非虚妄 6月5日,我和摄影师在大连采访时,正好赶上大连海事大学100周年校庆,我遇到常德传回母校讲座。 他更像是回家看看,尤其在当下大学生就业情势不太好的光景下。众多的同学和老师希望“常校友”给予母校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我没听到承诺,最多的一句是,要摆正心态。 不像海事大学的家里人,也不像外人。句句大实话。从他最近一本书《常德传论国企》我也能感受到他的实在。“干国企就是要给国家‘打工’”、“我就是‘工头’”、“管好人,干好活” 、“谁能干就让谁干,谁干出成绩就肯定谁”、“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找不得了”等等。 也许就是凭着这些,他和他的团队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十多年前,建了中国第一个20万吨的铁矿石码头。后来,大吨级散货船只能进青岛港。百条船排队等候,这一下子救了就快被送进监狱的常德传。 现在,青岛港吞吐量为3亿吨,总资产和30年前相比增长100倍,纳税总额增长780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比常德传还出名的产业工人,许振超、皮进军,等等。大连海事大学的刘斌教授称其为“港口教父”。这并非虚妄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