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假教育厅处长捅出现实真问题

1
青岛新闻网 2009-07-09 15:08:04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46岁的唐某冒充黑龙江教育厅副处长,打着可以帮严先生落榜的女儿上中国政法大学的幌子,伙同另外4人,骗取了严先生50万元。昨天上午,崇文公安分局公布了一起高招诈骗案(《北京日报》7月8日《假教育厅处长骗走考生家长50万元》)。

    骗局情节真的很简单,被骗者通过中间人介绍认识了“能人”田某,经田某引荐见到自称黑龙江省教育厅某处副处长的行骗人唐某,最后行骗人打着以帮被骗者孩子上中国政法大

学的幌子,骗取被骗人45万元。

    生活中每一例骗局的发生,都让人深思,此案也不例外。被害人为何对骗子深信不疑,主要原因恐怕只有两点,一是被行骗人的教育厅处长的干部身份所欺骗,教育厅是干什么的,是教育行政职能部门,是管理学校、管理招生的单位,教育厅的干部想让某某上个大学,还不是小事?二是认为现实中只要找准人、找准门路,即便考不上学,还是可以上好大学的。正是这种两种看似可笑的心理误区,才导致受害人面对骗局深信不疑并乖乖地给骗子查好钱再交给骗子。

    但如果对案例的分析仅仅停留在此,估计也并没有什么现实的借鉴意义。如果仅仅停留在案例的表面上,恐怕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受害者不小心求证对方身份、没祝找准真正的“招生能人”的层面上,这对于预防类似的招生骗局而言,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实在有必要再往深处想一想受害人为什么会有上述两种上当受骗的助推性心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现实中有个别人违反招生纪律走后门和通过虚假手段等实现大学梦圆的事实,才导致个别家长对招生能人深信不疑,正是因为招生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和操作有让人生疑的空间,才导致个别家长等对所谓的招生捷径等存在幻想,正是招生相关程序和法规纪律的不公开和打击违反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的不严厉,才导致个别家长认为招生中还是有机可乘的,结果对一些拙劣的骗局和根本不可能的“言辞凿凿”深信不疑,进而甘愿上当受害。

    所以说,假教育厅处长行骗虽然拙劣和让人不齿,但却捅出了现实中存在的导致性真问题,那就是招生程序不公开、招生信息缺乏透明、结果使招生给人一种存在可操作空间的幻想。同时也暴露出现实中对招生骗局打击力度的不到位和不严肃导致各色人都想染指和觊觎其中以牟利益的行为畸形。如果招生程序、招生信息、招生纪律都能公开透明,如果所有的招生行为都杜绝了滋生可操作空间的嫌疑,如果对招生法规的宣传和打击力度到位,估计这类骗局将不会再有滋生的空间和机会,这对于和谐的招生环境和招生秩序而言,对于维护考生和家长权益而言,才是负责而务实的。网友:孔之见(人民网-观点频道)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爷儿俩轮流当书记,找不出合适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