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哪里有权利不平等哪里就有民工

1
青岛新闻网 2009-07-07 14:26:53 中国江西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作者:刘义昆

    本月3日,深圳市召开了全市就业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就业工作实行“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在会上说“农民工”的概念已发生变化,深圳“农民工”这个概念将会很快消失,“农民工”的第二代现已成年,他们在就业时会选择留在深圳。(7月6日广州日报)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深圳“农民工”竟然就要消失了,这不免让人欢呼雀跃。“农民工”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

:它代表着城市的高速发展,也包含着一群人的泪水与汗水。在当今的语境下,“农民工”倘若真能消失,“农民工”们倘若真能变成城里人,实在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在王荣代市长看来,“农民工的概念,是指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离开土地,但是还会回归土地的人群。”如果这样定义“农民工”,说“农民工”概念会消失,我是相信的。王荣代市长又说,这批农民工的下一代再来到深圳,穿的是T恤、牛仔裤,留的是很时尚的发型,他们不能再被称为“农民工”,他们不会像父辈们回到原来的土地,并且会待在深圳,起码不会每年回去过年。农民工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确实是“灰头土脸”的形象,但如果仅从衣着发型来判断是否农民工,却显然是在“以貌取人”。

    曾几何时,工人、农民还是“根正苗红”的身份象征。改革开放30年之后,工人、农民以及演化而来的农民工却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这无疑是令人伤感的事情。是的,农民工的下一代会长期呆在深圳、甚至再也不会回到故乡。但他们因此就不是农民工了么?如果他们不被称作“农民工”,应该称作什么呢?“新农民工”么?如果是这样,“农民工”这一概念的消失,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多年前,当我刚刚做记者的时候,主任就告诉我,不要把“农民工”写成“民工”,因为这是对农民工兄弟的不尊重。现在想来,这样的字斟句酌实际上并没有意义。如果农民工一直在人们心中是“灰头土脸”的形象、是权益无法保障的代名词,即便将之被命名为“打工皇帝”,也只是在玩概念而已。一些记者编辑也常常自称“新闻民工”,其背后同样隐含着记者们对自身艰辛与权益不保的自嘲。

    去年8月1日,深圳以居住证代替了暂住证,同年10月,深圳取消“关内”、“关外”之别,深圳人可以在市内“自由迁徙”。深圳的户籍改革踯躅前行。深圳目前的人口已超过了1400万,其中有户籍的人口只有200万,外来“流动人口”的比例高达85%。居住证制度虽然弱化了传统的户籍概念,模糊了“本地”和“外来”的区分,提高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流动人口”的法律地位,含有某种程度的身份认同;但这只是户籍改革所迈出的第一步,诸多外来“流动人口”仍然无法享受社保、计生、教育等诸多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即便“农民工”概念消失了,“流动人口”们实际上仍是“农民工”。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宪法的宏伟目标。哪里有权利不平等,哪里就有“农民工”:只要公民存在权利上的不平等,作为不平等代名词的“农民工”这一概念其实永远也不会消失。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不期望脱裤门当事人能出污泥而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