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排队的人都能买上瓜,田师傅只好限购。
排了两天队竟没买到瓜 7月3日早上5点不到,李先生骑车来到山大路与花园路交会口西北侧一小区的农贸市场。此时天色刚亮,市场内大部分摊位都还空着,两三个摊贩正在三轮车上卸菜。而市场西头南侧的一处摊位虽然也空着,但摊位前早已排起了五六米的长队,足有二十多人,在空荡荡的市场上格外扎眼。 “老李,快来排队 “第22个,看来今天没问题了。”李师傅数了数,心里盘算着。前两天他来得晚,结果排到他,瓜都卖完了,“这不,我今天特意早来了”。 据李先生介绍,在此卖瓜的是一个姓田的师傅,他的瓜皮薄、瓜甜、汁多。 买瓜不问价多是回头客 “三天前我也刚买过。”黄台南路的张女士说。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来排队的很多市民和她一样,都是回头客。“昨天这个点,排了40多个人。”另一位市民接茬道,“不光排队,还限购呢!” “来了,来了,快让让。”5点30分,一辆白色货车的到来使得现场更加喧闹起来,众人纷纷朝着开车的田师傅喊了起来,“今天瓜够吗?”“是不是还每人限购俩?” “放心,今天的瓜多。”田师傅边说边卸下了十来个编织袋,“这些都是昨天就被人预订的,足有一千斤。” 领塑料袋,选瓜,过称,交钱……很多市民甚至连单价都不问,直接交钱离去。摊前人来人去,队伍的长度却一直保持着十多个人的样子。 一车西瓜一小时卖光 市场内还有两三个摊贩在卖西瓜,可与田师傅的门庭若市相比,他们摊前几乎可以用“冷清”两字形容。 “来买瓜,都先选他的。”常来市场的刘先生说,“他的瓜不卖完,其他人的瓜就卖不动。”他也将田师傅戏称为“最牛”瓜农。 “我前两天没买上,你今天可要给我挑个好的。”排了十多分钟队,终于挨到孙女士。 “买西瓜还排队?”“看来不错,买一个尝尝!”有的市民路过,见状也加入队伍。 短短一个小时内,一车近4000斤的西瓜售罄。 “不会吧,又晚了。”看到货车空空如也,不时有人失望而归。 “最牛”瓜农主业是卖菜 “从6月14日到现在,我卖了能有五六万斤瓜吧。”田师傅说,平均一天下来,他能卖三千多斤,“没想到能卖得这么好”。由于家里的三亩西瓜已卖得差不多了,他又把亲戚朋友的瓜收过来帮着卖,“我们种得都是同一品种,除此之外我坚决不卖。” “其实,卖瓜只是我的副业。”一车瓜卖完,田师傅仍没闲着,又从车上搬下一筐筐茄子、西葫、豆角,逐一铺开,摊位前依旧人头攒动。 “我在这里卖菜有五六年了。”田师傅说,他在唐王柴家承包了八亩地种菜,西瓜只是季节性套种。 对于自己西瓜热销的原因,田师傅有些腼腆,瓜好是主要的,再一个,他一直认为做买卖要以诚信为本,“缺斤少两、坑蒙拐骗的事咱不干。” 来买菜的义务帮忙卖菜 “他瓜好菜棒,人实在,我们都愿意买。”三年前,黄台南路的刘女士在市场上认识了田师傅。从此只要她买菜,非田师傅的不买,“他和有的商贩不一样。” “他人实在,还老怕我们吃亏。”对于田师傅的“不一样”,刘大爷这样解释,比如卖瓜时,硌的、裂的瓜,田师傅从来不卖只送;再比如买菜多出的零头,他也是让给我们,从不计较,“限购,也是他怕排队的人买不到瓜想的办法……” 时间长了,田师傅与附近来此买菜的市民相互信任,甚至成了朋友。 “除了我们这些回头客,还有很多都是朋友介绍来的。”刘大爷说。 现场记者看到,田师傅车上卖瓜,他妻子车下收钱,旁边还有两位老大爷一直在帮着称量、找零。一开始,大家以为是他的亲戚,一问才知是帮忙。 “他为人实在,我们也愿帮他。”义务“卖瓜”的李大爷、王大爷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记者很想知道田师傅的名字,但不管怎么问,他就是笑而不说。文/本报记者 尉伟 片/本报记者 徐延春 7月3日早上4点半,家住济南黄台南路的李师傅早早地起床出门。他不是去集市买菜,也不是外出晨练,而是去几里外的山大路附近一摊点排队买西瓜,“一人限购俩,去晚了还买不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