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流滚滚亦畅通 ——市北区创新举措缓解交通压力 地处老城区的市北,近年来随着五大商圈、12条特色街的打造,商气、人气日益聚拢,人流、车流不断增长,导致的行车难、停车难、车辆抢行、人车混流等问题日益严重。为缓解交通压力,市北区34个职能部门组成畅通市北工程指挥部,将畅通工程列入全区为民要办的十五件实事之一,制定了多项创新举措。 建“港”平“角”保畅通 市北区共有 延安三路连接东西快速路下桥口,是前海一线通往台东商圈的主要道路之一,因为车流量大,加上多路公交车通行,这里一直是市北区交通压力较大的道路之一。而随着近日南延安三路港湾车站的投入使用,使这一境况得以改观。港湾车站70米长、7米宽,可供五至六辆公交车同时进站停靠。由于不必再占用原来的车行道,公交车进站后,其他车辆仍能较顺畅通过,大大降低了“公交车堵路”的问题。 目前,台东邮电局车站、台东一路利群对面车站、辽宁路颐高数码门前车站三处的港湾式改建方案已通过,即将入场施工,七月底建成后,将使这几处路段的交通拥堵问题大大改观。此外,对无法改建的其他站点,市北区还积极协调公交公司,采取疏散分离的办法,挪移部分线路新设站点停靠。 为了在现有的道路基础上提高通行能力,市北区对辖区内的多个车流量较大的路段、路口实施改造和清理障碍,迁移了上海路、阳信路路口“卡脖子”线杆,改造了太清路、延安三路等4处直角路口,平整了内蒙古路长途站废弃港湾车道,割减了孟庄路、杭州支路路口处花坛,有效提高了上述道路的车辆通行能力。 年内,市北区将全面实施路口边角部位改造,对威海路等3条道路实施盖被,对德平路等13条道路进行翻建,对敦化路等8条道路进行补沟槽处理,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基础条件。 增“泊”调“流”缓压力 合理组织交通路网,是实现“大畅通”的命脉。市北区针对全区道路交通路网密集的特点,从解决重点区域、重点路段、突出堵点入手,及时合理调整了部分道路流向,着力向调流要畅通。目前市北区已研究制定出初步大调流方案。 市北区的调流遵循了辅路服从主干、内部服从外围的原则。以威海路为例,为保证主干道畅通,重新设置交通标志,将台东七路改为东向西单行道路,禁止车辆由台东七路驶入威海路。禁止车辆从台东六路横穿威海路,避免车辆交叉,有效解决了台东七路、台东六路与威海路路口的两处堵点。重新调整台东一路出租车临时停靠点进、出车方向等,使得整个台东商圈外围道路交通压力明显减小。 市北区双向4车道以上的道路仅占总数的3%,双向两车道约占60%,各类停车场、临时泊位仅能供2.5万辆车停放。为了从源头上缓解停车难问题,市北区对区内在建项目的停车泊位配套进行了统一规划,对新建工程项目实施了停车泊位建前介入、建中督促、建后督查,确保停车场作为必建配套项目得到全面落实。 针对青岛大学医学院体育场周边道路资源不够、停车泊位短缺的问题规划设计了294个标准车位,预计今年10月份将竣工投入使用;结合馆陶路“德国风情街”建设,在堂邑路配套建设了一处停车场,建成后将能提供33个停车泊位…… 齐抓共管克难题 为保证畅通市北工程有效开展,市北区包括交警、城管、公安、建管、街道、教育局在内的34个职能部门均参与到畅通市北工程中。针对校园周边交通管理、部分早夜市占路冒市、出租车违章、三轮车乱停乱行等问题,市北区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使大部分问题得以解决。 市北区共有中小学校60余所,分布密度居全市首位。部分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上学、放学时段,人车混流等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市北区采取了“1+4”管理新模式,即:学校+交警、城管、公安、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创建活动,发挥校内外互动的综合管理作用,制定落实奖惩机制,各学校校长定期召集“五方”会议,有效缓解了多项难题。 此外,市北区投入经费近80万元,从社会公开招录了40名28岁以下的交通协警员,所有协警员都由市北区交警大队统一管理,培训后上街参与畅通工程协管工作。市北区交警大队还在全市率先实施“陈栋工作法”,在“山东路-延吉路”岗设立了首个示范标准争创岗,山东路等主干道交通高峰期车辆通行能力大幅提升。(贾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