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你的肠道里生活着1-2公斤、多达1000多种细菌,人类的很多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等的发生,都与这些细菌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无限制地想吃肉,并不是他真的喜欢吃肉,而是他的胃口已经被肠道里的那些嗜肉菌群“控制”了,你会相信吗?很不幸,事实可能就是如此。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赵立平教授近日应邀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国际胃肠道功能会议上做大会报告,指出肠道菌群在慢性 吃饭也是为了喂饱肠道菌群 赵立平教授称,肠道菌群的细胞总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即使没有太多微生物学专业知识都可以想象得到,如果这么多细菌开始产生毒素,破坏人体,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事!”他指出,这1-2公斤细菌需要大量的营养才能不停繁殖,以维持自己在肠内的数量,否则就会每天被人体排出,那样肠道里很快就没有细菌了。“因此,我们每天吃饭,不仅仅是满足自己身体的需求,还要满足肠道菌群的营养需要。” 不过,赵立平教授说,并非所有食物都能够到达大肠。“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中,只有不能消化的成分才可能到达大肠,比如植物的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抗性淀粉等),以及吃得太多,来不及消化的食物(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吃什么决定了肠道菌群的组成 “留给肠道菌群的食物成分,决定了什么样的细菌可以在大肠里生长”,赵立平告诉记者。他说,如果吃了很多的肉食,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来不及消化完全就进入大肠,可以分解、利用动物组织来生长的细菌由此被培养出来。 这些细菌很多都是有潜在致病性的。夸张一点说,这就等于是在自己的身体里养了“一群狼”!“其实,大家都应该想到的是,把"肉块"放置在肠道这样温暖、潮湿、无氧而有大量细菌的地方,它就会腐败、发臭。难怪爱吃肉的人"放屁"很臭。吃肉太多的人,不仅养了一大群"吃肉"的病菌在自己的身体里,而且这些细菌可以把肉腐烂成各种毒素,使人生病。” 赵立平教授称,如果进入大肠的营养包括了比例适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就不会出现腐败发臭的现象。现代饮食结构之所以使很多人生病,主要是进入大肠的脂肪和蛋白质太多,碳水化合物太少。 一味倡导高蛋白饮食不可取 “为什么在食品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反而把很多人吃病了?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饮食对肠道菌群结构和活性的影响。”赵立平教授通过长期研究后这样认为。 他举了个例子,在把小麦加工成面粉的过程中,去掉了麸皮,认为这是人不消化的东西,没有必要吃它们。其实麸皮的主要成分是各种膳食纤维,是我们不消化、但友好的肠道菌群需要的营养物质。去掉这些成分,就会使保护肠屏障的友好细菌因营养不足而逐步被排空,取而代之的是产毒和致病的细菌。另外,如果一味强调动物蛋白是优质蛋白,鼓励大家多吃,结果吃得太多,消化不了进入大肠,反而会变成病菌的培养基! 他说,如果我们不把肠道菌群在营养和健康中的作用放在一个重要地位,目前人类面临的因营养结构不合理导致的疾病,就是无法避免的!(姜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