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29岁市长保持沉默将适得其反

1
青岛新闻网 2009-06-26 15:04:27 新华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29岁的年轻市长周森锋,眼下正在被舆论紧盯不放。近日,有网友发帖曝出“周森锋市长的一篇论文与他人早前所写的论文相似度超过50%”,质疑当年周森锋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何况是红遍网络的公众人物。新市长的旧论文究竟有没有抄袭?有网络曝光定律在,这个问题迟早会水落石出。眼下而言,从舆论大有挖遍其七大姑八大姨的架势来看,对周森锋“出身”的关注、对其直系亲属的追问、对其学业与政绩的考量,

决不仅仅是公众对话题人物的好奇、猎奇,也不等同于网民对公共事件的恶搞式解构——更多的是出于对“奇迹”的程序质疑,对自身体验的经验主义焦虑。

事件的发展显然不会到此为止。如果这份质疑与焦虑得不到官方回应,则民意必然会滋生出更多猜测。正是因为公民社会在成长,因此,基于公民理性原则,公众就会以“大家来找茬”的方式为这份猜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即动用民间智慧与舆论力量,倒逼事主回应核心问题,这是一种次优选择的迂回法则——无奈,却屡试不爽。具体到周森锋事件上来,公众之所以能挖到“疑似论文抄袭”这一环,恐怕也与其过于低调不无关系:本人及家人不回应媒体、沉默于网意,加上组织部门也失语——这让民意郁闷纠结,只有通过“毕业论文”等旁敲侧击的方式刺激当事方不得不说些什么。

其实,为人低调是一回事,尊重公众知情权是另一回事。这两回事发生冲突的时候,作为民主选举出来的政治人物,自然不同于娱乐圈的超女快男,过于沉默,似乎就有规避解释义务之嫌。沉默,在网络时代是一种无效表达,不仅无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一方面,沉默固然是抽身于是非的超然,但是,在这个官民良性沟通成为常态的社会,沉默更容易被误会为不屑与傲慢,也难以达成理解与共识;另一方面,沉默给公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设置了障碍,权利意识要求公众倒逼公权、公共利益相关方打破沉默,如实表达。

沉默在网络时代是一种无效表达已被实践所证明。远的有“周老虎”,近的有因“替谁说话”闻名的逯军,最典型的当属周九耕。回头看看周久耕的垮台路线,也只是因为说了“对于开发商低于成本价销售楼盘,下一步将和物价部门一起对其进行查处”这句话而已——遗憾的是,在公众对此言网意汹涌的时候,周久耕选择了沉默,接下来,网友为了打破其沉默,终于找到了“九五至尊”与“江诗丹顿”。故事峰回路转,绵延下去,只得由有关部门出面来收场。我们不妨假设一下:设若周久耕在言论遭遇质疑后,虚心向全国网友认错,声泪俱下,情真意切,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吗?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与相关制度反思。

最年轻的市长需要呵护,网络问政的善意也需要回应,但这两者之间并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事情到了这步田地,有人问,谁才能为“中国最年轻市长”解围?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直面民意,真诚沟通,打破沉默,相信群众。都说沉默是金,但在公共领域,我们得切记:保持沉默,永远也不会开出一树花果。(新华网)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审计风暴别化为和风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