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由处女卖淫案看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品质

1
青岛新闻网 2009-06-23 14:29:19 中国青年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作者:曹林

    在昆明的少女卖淫案事实还很不明朗的情况下,仅凭着一种想象和对公权的反感,一些人就匆忙作出结论并急切地进行舆论审判。网上不明来源的帖子,没有几个人去认真核实真假,就轻易被相信并作为道德讨伐的证据。还有方静间谍门中暴露出的浮躁和不负责任……网络写手迎合着民粹的情绪振臂一呼,再不讲逻辑的胡言乱语也能使他成为舆论领袖。

    置身于当下的舆论中,被那些偏激、片面、狂躁的情

绪裹挟着,被那些未经确证的消息和不动脑子的判断包围着,一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变得急躁和狂热起来。理性遭到抛弃,冷静被污名为冷血,保守成为贬义词,审慎被无情嘲讽,节制更成为一种引以为羞的品质。管他事实真相是什么、合不合法律、有没有确凿证据,立场高于一切,情感至高无上,姿态最为重要,“造反就有理”和“反抗即正义”的正义幻觉,驱使着乌合之众把“事实”和“原则”踩在脚下,自命掌握着真理,傲慢与狂妄地讨伐着一切触犯其情绪的事物。

    于是,审慎和节制,这个对建构一个理性社会至关重要的公民品质,成为当下时代最稀缺的精神。

    什么是审慎?审慎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论,即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掌握的知识很有限,看到的信息很有限,视角可能是狭窄的,目光可能是短视的,理解可能是片面的,所以一个人很多时候可能是错的——对人的有限理性和可能犯错保持着警惕,这就是审慎的源头。审慎还基于这样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反思,即人性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人性中有许多恶和幽暗的东西,比如极端的自私、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偏好新鲜刺激、易受欲望驱使、容易哗众取宠等等。这些人性中幽暗的一面,会遮蔽我们的视角,阻碍我们对事实作出公正的判断。出于对自己身上这些恶的防范,也需要我们保持审慎的品质。

    审慎还基于这样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即理性地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可能产生的后果,意识到“美好的初衷”和“善良的意愿”有时候很靠不住,它可能产生许多非意图的后果,对许多相关者产生意想不到的伤害。所以,不图自己一时口舌之快,沉浸于一种自己营造的正义图景中,不为了实现一种理想而不顾后果,而是把别人的感受考虑在内。设身处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会产生审慎的美德。

    什么是节制?它是一种与审慎品质相连的美德,意识到自身理性的有限,看到自己人性中幽暗的一面,并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把握一种度:不狂热,不盲信,不主观,不专断,不惟我独尊,追求真理而容忍异见,捍卫正义而尊重事实,抵制那些貌似正义实则荒谬之观念的诱惑。

    审慎和节制的公民美德要求我们保持以下的理性:不要凭着情绪和成见匆忙作出结论,要尊重事实和真相,等有了确凿的证据和明晰的事实之后再作结论;下判断要非常谨慎,要留有余地,对模糊的东西要有等待真相的耐心;要意识到自己很可能犯错,并非全知全能,自己并没有掌握真理和代表正义,自己忽视的东西很可能是对的;人骨子里总有一种垄断话语权、让别人闭口、打压异端、惟我独尊的倾向,要对这种自以为是保持防范;考虑到自己言行可能产生的非意图后果——比如,一味地揭批会不会加深社会的冲突和对立,对弱者之恶的纵容会不会传播恶劣的暗示,捍卫某种正义的同时会不会造成更大的非正义等等。

    令人悲哀的是,审慎和节制的美德在我们这个时代遭到史无前例的践踏。政府和官员在制订政策时缺乏审慎,喜欢干大事业,大拆大建,大手笔,大工程,大规划,总指望一蹴而就地实现他们脑海中设计的宏伟蓝图,而不顾这些蓝图对百姓权益的伤害。立法者缺乏审慎,总想以一部部激进的立法,把他们所想象的恶一刀斩断,却在很多时候误伤到公众的正当权利。媒体的记者缺乏审慎,对网上的传言不加调查和辨别就作为新闻登出来,根据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就能写出一则大新闻。评论家们缺乏审慎,一事当前不顾真相,喜欢用激进的观点吸引眼球,用极端的判断招徕关注,以“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标题刺激情绪和渲染混乱。大众就更不必说了,易于激动和冲动,很容易被一种预设的情绪所感染。

    想起了自由主义者柏克,那个智慧的人对审慎和节制五体投地,他说:这种美德显然不同于胆小怯懦与寡断优柔,中和节制是一种只有上智之人才拥有的美德。当大多数人一致决定反对你时,做到中和节制就需要深沉的勇气与充分的反思。缺乏思想的公众意志往往表现为一种狂暴急切的要求,这种要求转眼即逝而不会长久……在普遍的轻率与浮燥中,你将会发现存在着一种冷静沉着、泰然自若的人格,这种人格将会为一个中心把所有事物都吸引过来——这是多么智慧的声音啊,在这个冲动和情绪主导舆论、急躁和极端大行其道的时代,我愿意坚守审慎与节制,虽然我知道,这种“不合时宜”的坚守,常会成为网络公敌而遭到无情的炮轰。

现有新闻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谷歌“不作恶”口号沦为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