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大头条 > 正文

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

1
青岛新闻网 2009-06-11 14:19:07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今天,一份被称为“中国到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报告——《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在北京举行了隆重而简单的发布仪式。

    路线图的绘制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形象地解释了“路线图”的含义:这份“路线图”不像航海员拿着的精确航海地图,它只是对大方向的判断。路线图的研究就是在仰望未来科学的星空。

     全球经济危机往

往会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从两年前开始,李国杰院士带领30多名专家开始绘制这份信息科学领域未来发展的“路线图”。

    未来的信息科学领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在最开始绘图的阶段,这30多位专家也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他们被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研究不同的方向。大家有些失望地发现:没有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分享。

    但是,当大家都把各自的研究材料汇总到一起的时候,结论却惊人地一致!“不管什么技术到2020年都走不动了!”李国杰院士解释:我们现在的网络发展很快,但是当网速大到一定程度后,无论是可靠性、安全性还是可扩展性的问题,人们都解决不了。计算机也面临着同样的瓶颈。

    “信息科学领域必然面临着革命性的突破!”李国杰院士说。尽管上个世纪后半叶信息科学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基本上是信息技术在发展。50年过去了,信息理论并没有大的突破。

    这不仅仅是信息科学领域存在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态势看,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基本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已达60余年,而技术革命的周期也日渐缩短,同时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凸显。在物质能量的调控与转换、量子信息调控与传输、生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化与人工合成、脑与认知、地球系统的演化等科学领域,在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现代农业、人口健康等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中,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日益显现。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规律是,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现在这次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度依靠金融投机,过度依靠超前消费,过度依赖监管缺失的虚拟操作,金融与经济泡沫破裂。因此,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摆脱危机、创新经济增长的根本出路。这将强烈地激励和加快科技创新突破与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报告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总体判断,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21世纪上半叶出现新的科技革命的可能性极大,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这将加快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中国不能再错失这次机会了

    像油漆一样便宜的太阳能电池,自身产生的能量就足够本身使用的绿色建筑物,像私人教师一样有效的学习软件,发达的修复医学使遭受不幸的钢琴爱好者们可以继续弹钢琴……今年4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科学院的演讲中如是描绘科技革命将带来的新成就。在他看来,科学对于经济繁荣、国家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奥巴马明确提出:过去25年美国的科技创新落伍了,新政府将致力于重振美国的科技辉煌。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在美国所引发的科技创新浪潮一样,今天的现状也将激励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为此,奥巴马许诺将把美国研发投入提高到超过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

    这份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认为,纵观现代化历史进程,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实现腾飞的国家,都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比如,18世纪中叶,英国作为当时的科学中心,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契机,从一个人口仅占世界2%的较落后小国,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

    报告中也反思,近代中国之所以从一个世界经济强国沦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饱受列强欺凌,就在于屡次错失科技革命的机遇。

    多位参与报告的专家发出一致的呼声:这次,中国不能再错失机会了!

    以公众熟知的矿产资源为例。中国是矿产资源大国,但是现有的矿产资源储备量到了危险边缘,需要大量进口。其中固然有自然因素在内,科技因素也不能忽视。

    中国已有矿床的勘探开采深度大都小于500米。而一些矿业大国矿床的勘探开采深度已经达到2500~4000米,澳大利亚在21世纪初就提出了“玻璃地球”计划,以使地下1000米以内变得透明。加拿大近期也提出了类似“玻璃地球”的重大计划,力争使地下3000米以内变得透明。

    报告中建议实施“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系统开展覆盖区和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立足国内新增一大批矿产资源储量。

    美国前任总统肯尼迪45年前在美国国家科学院讲话时说过:“我们面临的挑战或许可以拯救我们”。在很多中国科学工作者看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参与报告的专家们一致呼吁,中国必须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

    许多科技创新的突破是青年人做出来的

    原始性的科技创新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科技进步的难题。中科院报告中也有这样的结论:我国科技创新总体上还在跟踪模仿,特色不明显,离创新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报告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源头,重大战略技术是引不进、买不来的”。

    报告同时认为,制约我国科技生产力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科技宏观管理体制,必须对现行科技体制进行更大力度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体系,形成定位准确、分工明晰、竞争合作、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人是所有科技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此前,路甬祥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观点:近几年我们在科学投入上虽有很大增加,但从科学投入占GDP的比例来看,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不够的。科学人才、科学思想比钱更重要。如果人才没有培养起来,没有卓越的科学思想、科学目标,钱投下去就是浪费。

    报告的调查显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三大因素将成为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的掣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战略科技专家和尖子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不足,企业工程技术人才质量有待提高;人才流动存在体制性壁障,各类人才有序流动和动态优化的机制尚未建立,相应的制度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教育结构与社会需求不适应,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应试教育现象依然严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尚未得到应有重视和真正落实,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面对这样的态势,报告认为必须采取有利措施,用创新事业吸引和凝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造就人才。报告建议:不断造就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并切实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和革新教育,构建人才竞争发展的环境。

    “青年始终是创新的生力军和希望。从科技发展的历史看,许多创新的突破都是青年人做出来的。”路甬祥院长说:“我们描绘的2050年的目标,就是要经历两三代人的努力。很多工作是当代科学家作出探索和前瞻,要靠更年轻的科学家接力、奋斗。”(记者 原春琳 雷宇)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生物质资源六项路径
下一篇: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