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古岘镇发展设施栽培不到一年,时间虽短但收效奇快,目前,该镇通过设施栽培、“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同客户签订直供协议,把农产品直接铺向了香港超市,为古岘菜农开辟了一条增收“快车道”。 政策“撬动”引导传统农业“转身” 古岘镇位于小沽河畔,耕地面积7.1万亩,其中蔬菜种植6万亩。作为平度蔬菜大镇,这里的设施栽培蔬菜在2008年之前为“零”, 如今不到一年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已新建冬暖式大棚130个,250亩,大拱棚333个,350余亩。 “实现这个转变很不容易!”古岘镇镇长王效军感慨地介绍,古岘传统农业的底蕴深厚,农民走出旧的模式很难。这里是胶东大蒜种植的发源地,种植“三辣”(大蒜、大姜、圆葱)历史悠久,而且一直有明显的效益优势。近年来,随着各地种植规模的扩大,“三辣”的价格已持续走低,但由于前些年“三辣” 的价格畸高现象,当地菜农有期望“翻本”的心理,固守栽植大田蔬菜的模式不放。 镇政府已意识到,农民增收寄希望于大田蔬菜风险较大,引导菜农搞设施栽培可以更主动地把握市场需求。但怎样帮古岘菜农“转过这个弯”?王效军认为,政府在发展高效农业中的助推尤其重要,“但这种助推很有讲究,应该着眼于政策‘撬动’,引导农民自觉投身高效农业”。 镇党委摸准了大家“不敢吃第一口螃蟹”的心理,组织镇村干部前往寿光考察学习,先给干部们“洗脑”,紧接着10多个村组织带头户到莱阳、寿光等地区参观学习,群众发展设施栽培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发展设施栽培的基础工作是调整土地,分地时村民的土地是南北向的,而建大棚一般是东西向的。但土地调整不容易,牵扯到各家根本利益,众口难调。镇党委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北城子、纸纺、东六曲三个村,采取帮助建棚户协调土地置换的方式,先后调整土地30亩、15亩、90亩。土地调整推不动的村庄,鼓励在自家土地上发展大拱棚和食用菌大棚,朱村、花园、姜戈庄等村大拱棚迅速推广…… 考虑到设施农业投入大,每建一个冬暖式大棚至少需要4万元,但当地群众自有资金只能支付2万元,镇党委积极争取邮政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协调他们先后为100多个冬暖式大棚的建棚户贷款300多万元……因势利导,政策“对位”,古岘设施栽培一年间就迅速上马了。 以销定产引导农民进入高端市场 高标准种植,以销定产,是古岘农产品的制胜之道。他们直接瞄准了高端市场,政府提前介入联系客户签订合同,按客户要求组织标准化种植以确保农产品品质,使地产品搭上了高效增收的直通快车。 为此,政府实行统一规划、施工、栽植品种、技术指导、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副镇长顾延光介绍,全镇统一建棚标准,成方连片,采取标准化生产为高端市场量身定做。 今年4月,古岘镇同深圳金津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对方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指导农户按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种植,包销古岘镇52个黄瓜大棚的产品,直供香港超市。企业的3位技术员天天蹲在农户大棚里指导农民种植,从喷药、施肥到各个日常管理环节都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在“金字塔型”的食品安全体系里,绿色食品比无公害食品更高一级,后者允许有规定比例的农药、化肥残留,但按绿色食品标准则必须全部使用生物农药…… 短短半年,古岘的建棚农户就初尝高标准设施栽培的甜头。据了解,根据目前的市场价格,古岘一亩冬暖式大棚黄瓜年收入可达3-4万元,再加上其它作物的收入每亩大棚年收入可达4-5万元,是大田蔬菜收入的10倍以上。每亩大拱棚蔬菜,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是大田蔬菜收入的2-3倍。顾延光高兴地说,今年全镇要趁着这个好苗头再发动,再上200个冬暖式大棚、500个大拱棚。(记者 钱 卓) |
上一篇:平度将立起120台大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