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人物专访 王鲁东
青岛新闻网6月11日讯 典籍浩瀚的青岛四方机车厂厂志里,记载着这样一段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1964年,东方红(1)型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车研制成功”,短短的文字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那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1)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该机车的研制成功成为我国铁路事业 当年参与发动机研制的技术小组,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工作照片。照片里一名年轻人坐在试验台中央,正全神贯注地操纵着机器,其他工友们正围在他身边出谋划策。今天,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已悄然逝去,照片里三名工友早已不在人世,“年轻人”王鲁东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是,“发动机试验的每一个细节还历历在目。”王鲁东说。 1964年,19岁的王鲁东北京中专毕业分配到了青岛四方机车厂,当时,我国第一代内燃机车的研制工作正处在紧锣密鼓的试验阶段,科班出身的他一进厂便参与到了核心发动机12Ⅴ175ZL的研制工作当中。 王东清楚地记得,当时进车间还需要挂着一个胸牌,以证明自己的阶级身份,同时防止阶级敌人进厂搞破坏。当时的试验台非常简陋,是工人们临时用木头架子在厂房里搭建的,大家将试验用的发动机放在木架上,测热器、曲轴、定子和转子以及仪表等工具也都临时挂在发动机旁边,搞试验时,同志们一般都拿个板凳坐在仪表边,关注着数据的细微变化。
当年10月份,王鲁东初进试验室,正在试验台上工作,突然试验台上的发动机冒出了一股白烟,紧接着,王鲁东发现温度表上的油温骤然升高,接着曲轴全部烧坏了。由于没有先进的技术条件,我国只能自行靠工人的经验进行反复的试验,王鲁东第一次体会到了工作的难度。 更为严峻的事情在后面。1965年12月,王鲁东正好在测功器旁边,他看到测功器排气口往外冒白烟,预感到不妙的王鲁东赶忙跳下试验台,并大声吆喝工友们赶紧撤离,同志们还没迈出车间门口,测功器便“轰”的一声炸开了。幸运的是,没有技术人员在爆炸中受伤。 1966年6月份,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拉开序幕,当四方机车厂正在召开群众大会时,第二次爆炸发生了,一个20多斤的机器零件将车间的屋顶打了一个大洞,冲出厂区飞到了马路对面的四方工人俱乐部门前,还将马路打出了一个半尺多深的大坑,“如果打到会场将不堪设想。”王鲁东回忆说。 在第三次爆炸发生后,测功器的问题才引起了厂里技术人员的重视,他们发现,用水来测功率爆炸的概率很高,是非常不安全的一件事情,专家们比喻,用水测功器就好象在试验室里放上了一颗炸弹。“听说这件事后,同志们没有表现出一点后怕。”不久,厂里决定采用偶合器取代水测功器,这种爆炸事故后来再也没有发生。
为了研制发动机,王鲁东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便没有回北京老家过年,年三十那天正赶上试验的重要时刻,当时厂里要求工作组100个小时不能离开试验台,除夕时刻,厂里食堂给王鲁东等人送来了热气腾腾的饺子,第二天,热心的青岛工友把王鲁东叫到家里过初一,让这个身在异乡的小伙子体会到了浓浓的友情。 1966年,构造速度140公里/小时的东方红(1)型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第一批在干线上运营的内燃机车。该机车除牵引大量普通列车驰骋于祖国大地外,还成为国际列车、国宾列车和毛主席专列的牵引机车,为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记者 任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