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纪委、监察局日前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修身养德短信征集活动,并明确要求全市副局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要创作编发一条廉政短信(6月9日《济南日报》)。 按照济南有关方面的解释,这次活动是为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用短信倡廉政、说廉政”,“使廉政文化更广泛深入地在广大社会公众中传播、渗透、弘扬、彰显,扩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范围,在全社会营造廉荣贪耻的舆论氛围。”这样的初衷不能说不好,但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网友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意。网民的态度如此,说明主流民意并不看好这种“廉政短信”活动,这对活动策划者、组织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初衷不错的活动,为什么会在网民中遭遇冷嘲热讽? 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有两条: 其一,是煞有介事的“廉政短信”和腐败的官场现实构成了巨大反差。笔者在网上信手一搜,就搜出了不少和目前官场腐败有关的新闻,诸如“城管局长串标牟利”、“卫生局长索贿受贿”、“环保局长大发黑财”、“药监稽查贪赃枉法”、“法官勒索二十九万”、“四名蛀虫吞噬国税”等等,甚至发生过身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段义和指使人把情妇柳海萍炸死在大街上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腐败面前,编发“廉政短信”能起到多大效果,令人生疑。 其二,是目前各种预防、惩治腐败的制度,往往是一种牛栏关猫的状态,这个时候,最要紧的完善制度,执行制度,靠制度来提升公众对防治腐败的信心。但有关方面在这一点上着墨不多,却指望靠“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语言精练、寓意深远,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的手机短信,来“进行人格锻造教育和党性党风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自警、自省、自尊、自爱、自重”,就不能不给人以一种避重就轻,做表面文章的感觉了,引起嗤笑也就是必然的了。 从根本上说,防治腐败,确实需要教育和制度并重,双管齐下才能奏效。但在这两者之间,制度无疑又更具有根本性,教育、感化的功效,只有在完善的制度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 防治腐败,应少一点哗众取宠之心,多一点实事求是之意———这也许就是我们能够从用“廉政短信”反腐败遭到哂笑的事件中所获得的最大教训。(检察日报) |
上一篇:深圳市长许宗衡落马告诉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