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为获得2008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文圣常和雷霁霖院士颁发证书。 周光辉 摄 两科技功臣分获重奖50万 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举行 阎启俊为文圣常雷霁霖两位院士颁科技最高奖 夏耕讲话 昨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为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为获得2008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文圣常院士和雷霁霖院士颁发奖励证书,两位院士各获50万元奖金。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讲话,会议由市委副书记王文华主持。市领导张若飞、孙德汉、王伟、李增勇、王书坚、臧爱民、张惠、姜杰、牛俊宪、何建平、秦敏出席了会议。 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夏耕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获奖人员表示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夏耕指出,最近,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大幅度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应对危机的最有效措施在科技,加快发展的巨大优势在科技,不断赶超的最大潜力在科技,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也在科技。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产业振兴的有利时机,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夏耕强调,要把全面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与加快建设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紧密结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努力实现“五个突破”: 第一,实施“四个十”创新工程要实现新突破;第二,加快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要实现新突破;第三,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要实现新突破;第四,创新资源的培育引进要实现新突破;第五,自主创新的环境建设要实现新突破。 首次评出科技类最高个人奖 会上宣读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并授予“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研究”成果为2008年度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授予“海洋钢结构的环境敏感断裂与腐蚀过程中的氢渗透行为”等5项成果为自然科学二等奖,授予“智能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研究”等2项成果为自然科学三等奖,授予“新型多射流流化床反应器技术”等3项成果为2008年度青岛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授予“半滑舌鳎繁殖生物学及产业化示范推广”等14项成果为2008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授予“海藻纤维原料筛选技术与纺丝液制备”等52项成果为科技进步二等奖,授予“青岛市宏观经济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73项成果为科技进步三等奖,授予加拿大航空专家阿米尔·艾乐文和意大利机械工程专家伽安德门尼可·阿巴尼斯2008年度青岛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据悉,市科技最高奖奖金为50万元,一等奖奖金8万元,二等奖奖金4万元,三等奖奖金2万元。这是《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施行以来,首次评出科学技术类最高个人奖项。 高科技带来生活新变化 这些获奖的科技项目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昨天,市科技局发布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名单,记者摘录其中一部分,详细内容见早报报客zbbk.qingdaonews.com。 ■青岛市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完成单位: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青岛市规划局 清华大学 北京晖彪信息有限公司 获奖成果已应用于“青岛市住宅保障系统”等项目建设,同时为奥帆赛前浒苔治理、奥运火炬传递路线确定及奥帆赛安全保障工作及时提供了地理信息数据和图件,为“数字青岛”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 完成单位: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快速公交是利用改良型的公交车辆,保持轨道交通运营特性且具备普通公交灵活性的快捷公共交通方式。它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智能车载系统、智能车站系统、智能场站系统、路口公交优先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公交车辆的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城市交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椎间盘退变基因治疗研究 完成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骨科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在2.2-15.2%,该病症的基本病理为腰椎间盘退变,其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有一定的并发症。随着对该病症病理的充分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基础科学的发展,该项目研究人员提出了腰椎间盘退变的基因学治疗,以达到延缓和逆转椎间盘退变,防止腰椎间盘突出。该项目在青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治疗5000多例,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文圣常院士 88岁 仍在当英文主编 院士文圣常今年已经88岁高龄,但他的身体和气色都很不错,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始终带着微笑。文圣常说能获得这个奖项很高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仍在做一些事情。 文圣常院士的秘书郭铖告诉记者,文院士现在是《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的主编,他每天坚持早晨9点左右就到学校办公室,处理学报上即将发表的文章。“文院士很敬业,也很认真,每一篇发表的文章,他都要和作者沟通两到三次,确认文章无误后才会发表。”郭铖告诉记者,文院士平常有时间还会指导年轻的老师,另外有学生有疑问向他请教,他也会不厌其烦地解答。 雷霁霖院士 74岁 每天工作到深夜 今年已经74岁高龄的雷霁霖院士仍然带着一股潇洒,他告诉记者,现在他还在进行两个大项目的研究,而且带着6个博士学生。据雷霁霖介绍,他的生活一直简单而繁忙,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2点之后才能入睡,“工作没做完我睡觉都不踏实。”雷霁霖告诉记者,虽然晚上工作到很晚,但是每天早上5点多他就会起床到海边散步,“我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雷霁霖说,从小他就喜欢大海,经常到海边玩耍,这一辈子都是在大海的陪伴下度过的。 文圣常院士:出生于1921年11月, 祖籍河南光山县,是我国物理海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海浪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文圣常院士2000年获199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1年“风浪频谱的改进及其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6年“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水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7年“海浪数值预报方法”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雷霁霖院士:1935年5月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畲族,195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雷霁霖院士1992年从英国引进大菱鲆,突破了工厂化连续多茬育苗的关键技术,构建起“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开创了年产量达5万多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的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大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