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用模特人头当道具沿街讨钱 两江论坛网友供图
特写:模特人头道具 两江论坛网友供图
(华龙网见习记者 李靖/文) 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着制造假象以博取同情的乞讨现象,不少的人抱着“患病”婴儿、带着假骨灰盒、持假学生证等在街上进行乞讨。这样的欺骗行为使公众开始质疑乞讨者的身份,不再轻易施舍。2007年,重庆曾有媒体报道,在渝人大代表陈贵云向大 “和我聊天,一分钟一块钱” 近日,在重庆江北区建新西路金观音家俱城门前,频繁出现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年轻人,不停寻觅路人随手扔下的饮料瓶,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破烂的地席,地席上躺着一位棉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病人”,只有些许凌乱的头发暴露在外,身旁显眼的地方斜放着一个字板:“我来自四川灾区,希望好心人给予救助”。 这样的现象在重庆闹市街头并不少见,然而,这一次却引发了周围群众的一番热议。5月19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这里。 邹建春是一位在此地长期揽客的“棒棒”,一说起这个躺在地上的“病人”,他便开始愤然:“这就是个道具,弄了个理发店里的人头模型,然后再摆上大衣棉絮,裹床被子就行了,都是骗人的,哪是什么灾区的。”邹建春口中的这个“道具”正是旁边不远处捡饮料瓶的年轻人制造的。据周围人描述,每天傍晚,年轻人就把这一堆零零散散的东西收进一个破旧的行李袋,扔在路边,第二天天亮时,再摆回原样,然后他在附近一边留意着他的“作品”,一边捡些塑料瓶。在周围人眼中,他是一个职业乞讨者。 金观音家俱城的停车场管理员告诉记者:“这个人和一般意义上的乞讨者不一样,他有谈吐有文化,曾见过他写英语,而且写的很不错。我觉得他一定是遇到了什么挫折才不得已开始乞讨的,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么骗人博取同情心还是不对的。”家俱城旁一位做小生意的老板说:“他在这里很久了,以前110把他送到救助站,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回来了,其实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环境。” 记者随后找到这个年轻人,希望能和他聊两句,他很镇定地回答说:“我可以和你聊天,不过一分钟一块钱。”经过一番商讨,他最终答应接受采访,条件是记者请他吃一顿肯德基。 这(右一)就是用模特人头当道具乞讨的乞丐张军 李靖 摄
每天张军都在道具旁守着收钱 李靖 摄 “春节三天,我就赚了1800元” 他告诉记者,他叫张军,今年21岁,来自安徽舒城,四年前,在江苏昆山一家工厂打工,去年的金融危机使他丢掉了工作,迫于无奈开始了乞讨流浪生涯。他是在陕西安康扒火车逃票来到重庆的,4月19日到达,随后便到重庆救助站寻求救助,但由于没有身份证明遭到了拒绝。 记者原本以为他会尽量避免谈及现在的生活状况,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对这份“职业”相当满意。他说他已经利用“跑站”的方式到过除了新疆、西藏、内蒙以外的整个中国,他现在最想去的地方是西藏,在他看来,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说现在很多职业的乞讨者都利用“跑站”在全国各大城市辗转乞讨,这也是他在江苏跟一位“资深”乞讨者学会的。所谓“跑站”,就是利用城市救助站获得去下一站的车票,运气好时还能得到少量的救助资金。不过他也提到,现在“跑站”开始变得艰难,以前可以以假地址获得前往各地的车票,而现在大多数救助站要求提供身份证或户籍证明才会予以救助,即便如此,他们也可以利用高锰酸钾,84消毒液等化学溶液将车票上的救助站公章清洗掉,转卖他人后买上一张短途车票,换到下一个城市继续乞讨。说到这里时,他显得有些得意,他说这样不仅可以从中赚取差价,还能方便的到达下一个城市。 当记者问他以这样的欺骗手段进行乞讨是否不妥时,他激动地说:“我这不是乞讨,我是在摆摊而已,而且没有以前工作那么辛苦,而且这么赚钱容易啊,我现在收入比以前高多了,今年春节在江苏昆山的时候,仅仅初一到初三这几天时间,我就收入了1800多块钱,而现在每天也能收入50多块。” 在他眼中,现在的生活只是一种经营模式,每天傍晚,他撤了“摊子”以后,就会和一个在观音桥卖花的姑娘到广场上跳舞,他很满足于这种生活。不过他也希望以后赚足了钱,学上一些技术再重回昆山当一个网络工程师,带上他喜欢的女人和他的朋友生活在一起,因为那里曾经很熟悉,也有真正的朋友。 采访结束后,再次准备“出摊”的他发现自己所有的家当都不见了。原来,金观音家俱城的一位工作人员将他的“道具”全部仍进了垃圾堆,他最后仅找到那个人头模型,他显得有些落寞:“我的摊被人扔了,明天不能摆摊了。” “职业乞讨者”并不迫于生计 近年来,乞讨开始逐渐变得职业化,仅江北步行街附近,长期在天桥、路边行乞的人就不在少数,他们每天出现的时间都很固定,俨然把上街乞讨当成了上下班在进行,不错的收入使他们在乞讨以外也有自己的业余生活。 虽然不少专家和学者对这样的不正常现象深恶痛绝,并向当地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过整改要求,但仍屡禁不止,究其背后,存在着治理困难、条例缺失等深层次原因。 重庆市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元明提出,现在超过95%的乞讨者都是在行骗,他们丢掉了普通大众认为最重要的尊严,以此来博得同情和信任,而事实上,不少看上去楚楚可怜的行乞者还有不错的房子。他们在造成视觉公害的同时,也在不断消磨大众的同情心。 孙元明认为,乞讨者大部分都出现在闹市区,是因为人流量的增加会使他们的收入自然提高。当“乞讨”和“赚钱”联系得越来越紧密,那治理也应该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他建议,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大闹市区小商小贩的摆摊打击力度,这样,市容市貌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使那些以乞讨为职业的人没有空子可钻,他们乞讨的地方会因此变得“偏僻”化,收入的降低自然会使这个人群的数量减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