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讯 5月6日上午,顶着初夏的烈日,阜新路街道办组织的“风筝节”现场已经聚集了众多风筝爱好者。这种带有民俗色彩的活动,在阜新路街道已经举办了多次,“我们今年计划每个月至少搞一次民俗活动。”街道党委书记杨健告诉记者。 也许不少市民还对去年春节期间轰轰烈烈的“蒸馒头”大赛留有深刻印象,该赛事的组织方,同样来自阜新路街道,在挖掘民间文艺活动,营造街道民俗文化方面,阜新路街道走在了前面。
记者:今年以来街道都组织了哪些社区活动? 杨健:去年春节期间我们组织的蒸馒头大赛不仅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还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曾予以报道。正月十五我们组织了猜灯谜,农历二月二我们街道的不少老年人参与了做“生虫”等活动,进入农历五月端午节,我们还会组织居民参与“包粽子”比赛。按照今年的计划,街道每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活动。
记者:社区居民参与的热情度怎么样? 杨健:应该说这样的活动是很受老百姓欢迎的。首先因为我们组织的都是带有历史民俗色彩的活动,是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些活动以前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不少百姓对这样的活动热情很高。其次是因为我们阜新路街道以前处于老工业区,老职工数量多,人口老龄化比较突出,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一个课题,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恰好能满足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 记者:街道组织活动的一般采取什么形式? 杨健:阜新路是一个文化基础比较好的街道,以前的民俗活动比较分散,参与的范围也不是很广,现在我们街道给百姓主动提供了一种平台。现在的民俗活动第一类就是街道有组织的,街道会选定一个主题,广泛通知百姓来参与,另外还有就是民间自发的形式,像部分老年人自发成立了老年秧歌队、锣鼓队,一部分从剧团退下来的职工还成立了民乐队,他们会定期组织一些活动。 记者:街道会给这样的民间活动提供支持吗? 杨健:是的,以前不少活动在居民家里组织,场地、器材都受限制,现在道会提供文化活动中心,每周有一定的时间对他们开放。街道的支持对民间艺术的发展有一个促进,像今天在风筝节现场的锣鼓队,还曾经代表街道参加过区里的比赛。 记者:我们是怎样利用辖区内文化资源的? 杨健:除了我们街道本身拥有的资源外,很多时候,我们组织民俗活动都广泛动用了辖区内的资源,像一些中小学的操场、礼堂,理工大学的礼堂、文化公园等场地,政府在其中进行协调。 记者:与市场化运作相比,政府在组织民俗活动中担当了什么角色? 杨健:在群众文化中,政府主要是充当引领者的角色,群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需要政府去引导,否则单纯的市场化会很容易失去核心价值,对很多民间活动来说,利益问题不是核心问题。 记者:今年阜新路街道在营造文化氛围方面有哪些举措? 杨健:今年区里会着重打造建筑创意产业园区,依托理工大学的资源优势,引进了中景建筑设计院的设计理念,以抚顺路为主干道,打造50年代古朴的景观特色。另外就是鞍山二路的改造计划,这条路将成为一条商务办公为主的特色路,路边的住宅也会统一色调。这两个活动都计划在今年完工,我们街道也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政府与企业、居民的共同努力下,阜新路街道的文化氛围会越来越浓厚。(记者 任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