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在北川县城 地震博物馆方案 本报讯 以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长福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项目成果,2月底正式上报上海市政府并送交绵阳市当地政府。这标志着历经近6个月的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规划工作基本完成,转入审批、实施阶段。
去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北川,提出将老县城作为地震遗 没有震害资料,没有水文、地质、地形资料,关于北川县城的资料一无所有。10月10日,吴长福等率领由规划、建筑、结构、地质、交通、环境、景观及建筑保护等专家组成的团队进入北川县城,二话不说,各路专家一头扎进遍地瓦砾的大街小巷,一进去就是十几个小时。专家们带着图板、仪器,在没有任何现成资料的情况下,一幢楼、一幢楼、一个街道又一个街道拍照、记录、测绘……“看到你们这样工作,我的心里有底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经大忠对专家们说。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大家先后4次进入县城勘察。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实际上应该叫地震展示综合体。”吴长福告诉记者,北川县城遗址呈现出地震破坏强烈、灾害类型多样、工程破坏类型全、抗震救灾事迹集中等4个基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作为人文教育、地震灾害、地震次生灾害、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及地震知识的科普教育提供丰富翔实的现场实例。”因此,概念策划上,我们重点考虑遗址博物馆建设目标:留存大灾难的记忆、展示人类爱的力量、人对自然的再认识。按照这些思路,地震综合体被分为遗址、博物馆、次生灾害展示地等3个功能区。 按照功能要求,地震博物馆建筑主体将以对灾难、事迹、大爱和知识的记忆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展示自然灾害在自然、人文和科学各方面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实物、模型、多媒体等互动展示方式,使参观者亲身体会到地震的威力和影响;遗址保护区部分将分为老城遗址保护区、中心祭奠公园、新城遗址保护区、龙尾山自然保护区、县城北部综合服务区等5大区域,设计原则遵循:祭奠与参观相结合、原真保护与恢复相结合、现状与新建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介入相结合;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部分位于北川与唐家山堰塞湖之间,以次生灾害、自然地貌、地域文化为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突出震害对水文、地质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吴长福介绍,遗址博物馆建设主要集中在178.04公顷的核心区内。地震中,北川县城80%以上房屋毁损、面积达122.72万平米。遗址博物馆规划中,对县城内毁损建筑提出全面加固及保护处理建议,以整体保持地震遗址的现场原貌,新建建筑总量将严格控制。针对当地政府提出的以北川地震遗址为主体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设想,吴长福告诉记者,“方案中给出了遗址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要求以及羌族文化等两条申报路径。”申遗方案一,地震遗址申遗。遗址包括滑坡灾害区、崩塌灾害区、泥石流灾害区、河流堰塞区、城市废墟区,还可以联合本次地震震中汶川、工业镇汉旺、虹口龙门山共同以“强烈地震”申报。另一方案突出羌村镇的价值申报。 “北川在地震中损失惨重,亡灵不应被打扰,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吴长福的话语低沉。据了解,105国道、302省道原来在北川县城交叉从中心通过,但在整体方案中过境道路通过穿越遂道绕过了伤痕累累的北川县城,使县城遗址保持应有的静穆氛围。 方案中,北川县城的入口处、中央区域、南面及北面,设了四座守望塔,“逝去的亲人已经安息,受伤的心灵需要抚慰,废墟中让我们坚强地守望北川。”设计书上写道;塔下植树,树池基座取义方舟:“绿色方舟”以绿色承载追忆、感悟,用生命纪念生命、诠释生命。 据悉,项目成果初稿形成后,已向当地各级政府和国家及四川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汇报,受到了广泛好评。“看了你们的方案,我们觉得对得起死去的亲人了。”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经大忠说。(程国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