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时间发出青岛解放消息 ——访原新华社胶东分社记者台旭
▲刊登青岛解放经过的胶东日报。 王 群 摄
台老先生在向本报记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李莉莉 摄
▲1949年4月,新华社胶东分社奉命组成解放青岛前线记者团,图为记者团成员(左起第一人为台旭)。 开栏的话 60年,弹指一挥间。青岛即将迎来解放六十周年纪念日。 60年前 他们当中,一部分人成为了时代的英雄,而对于更多的年轻的生命而言,是在默默地奉献。或许,他们的事迹没有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但是他们与英雄一样,留给了后世绵长的精神财富。 岁月如歌。 60年后,当年弥漫在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尽,当我们眺望那遥远的天际线时,我们能否还记得曾经的壮烈与激情? 在青岛即将迎来解放60周年之时,青岛日报今起推出“红色记忆”专栏,我们的记者走访了十余位当年的战斗英雄和亲历者,通过他们的口述、循着他们的回忆,重现那些沉淀在历史深处的战火,重温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与读者共同回望那个气势恢宏的年代。 ■本报记者 李莉莉 “中国沿海著名良港、华北重要工商业城市——青岛,在我军连续进击下,于今日十二时宣告解放,残敌从海上逃窜。当我军进入市区时,工人市民夹道欢呼:‘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各工厂由于员工英勇护厂,战事结束,水电立即恢复供应,入夜全市即大放光明。” 短短123个字,《青岛完全解放》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即通过电波传向世界各个角落。而采写这条消息的人,正是原新华社胶东分社的记者台旭。 今年83岁高龄的台老出生于诸城,现定居济南。近日,记者专赴济南采访。 采访伊始,台老便滔滔不绝地谈起自己与青岛的不解之缘:13岁时,他来到青岛一家印刷厂做学徒。1947年从军的他开始兼作新华社通讯员,随时将采写的战地消息提供给新华社。1949年春,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已胜利结束。4月,台旭接到新华社胶东分社的调令,要求他与其余几位记者、发报机务人员等组成前线记者团,随进军青岛的大部队进行采访报道。因为此前在青岛学徒的经历,台旭对青岛多少有些了解,他成了记者团中当之无愧的“顾问”。 4月底,包括台旭在内的新华社前线记者团一行10人奉命到达解放青岛的前线指挥部。胶东军区首长向他们介绍了当下的军事形势、敌我力量对比,分析了我军的优势及战斗部署,此后台旭等人便随主力部队——三十二军开始了进军青岛的战斗。 谈起当年报道青岛解放的经过,已是耄耋之年的台老兴奋异常,言语间透露出无限荣耀。“为了让全国人民及时了解青岛解放的消息,共享胜利喜悦,作为战地记者,我在1949年6月2日当天连续发了三篇消息。”对当年那段激动人心的经历,台老记忆犹新,一幅青岛解放的全景画面赫然眼前—— 1949年5月3日拂晓,解放青岛的青即战役正式打响。国民党布下的三道防线相继被我军攻破。当我军占领沧口一带时,青岛胜利解放的大幕已然拉开。随军行进的台老便向全国发出了关于青岛解放的第一条消息:“青岛前线人民解放军,连日乘胜追击青岛匪军。1日,我军占领青岛市正东40里的重要港口——沙子口。2日拂晓,我军向青岛继续进击,先后占领了青岛市重要工业区——沧口及其以南的飞机场,以及东南的李村重镇。现我军已将青岛残敌压缩至三面环海的牛角尖端,青岛市区已在我军炮火射程之内。” 随着进军步伐的加快,相隔数小时后,青岛全市获得解放。在全部战事结束后,台老又赶写了《青岛完全解放》和《青岛解放经过》两篇新闻稿。特别是《青岛完全解放》这条消息,台老最为满意。“我们前线记者团于6月2日中午随部队到达市区,第一个落脚点是当时‘日本庙’(如今的贮水山公园)里一个刚被接收的旧房子。随后我又马不停蹄地出去采访,在掌握了青岛已完全解放、城市没有大的损失和老百姓欢迎解放军进城等几个关键问题后,我立即回到驻地动手赶写了《青岛完全解放》这条消息。当时条件很差,屋内连条桌凳都没有,我是席地坐在随身的背包上、在双膝上写完这篇消息的。由于青岛是山东境内最后一个解放的城市,其解放的意义和人们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所以这篇消息的写作几乎是一气呵成。” 随后台旭赶赴前线指挥部所在地——迎宾馆,请领导同志审稿。当时的迎宾馆大厅内灯火通明,佩戴“三角”军管符号的人员出出进进,忙碌异常。军管会的主要领导人向明、马保三、谭希林、薛尚实、贾若瑜等都在一起,研究部署各项接管工作和恢复生产等事宜。台旭首先将稿件送给当时的青岛市军管会主任、市委代理书记向明同志审阅,他看后觉得内容可以,只是字数嫌多,便让军管会副书记赖可可、部队首长谭希林、贾若瑜同志帮助具体审定。几位领导边看稿边向台旭讲明解放青岛的重大意义以及其在国内外的地位及影响,并商量着逐字逐句对稿件进行斟酌润色,最后才拍板定稿。“当我带着稿件返回驻地时,夜幕已降临,路上没有行人,只有部队在巡逻。返回后我们当即将稿件交给报务员并发往北京新华总社。这样青岛解放的消息由无线电波传播到祖国各地乃至世界五大洲。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电台均刊载或播出了青岛解放的特大喜讯,有些报纸还套红印刷大字标题,并配有社论。” 此后台旭又赶写了《青岛解放经过》一稿,洋洋洒洒两千余字,更为全面具体地介绍了青岛解放的经过。特别是解放军入城时的场面,台老连用几个“壮观”来形容。“当时整个青岛都沸腾了!6月2日中午先头部队过后,解放军大部队和三千名入城干部排着威武整齐的队列入城,从四方到市区的主要干道上到处是欢迎的人群,部队行进在人们的夹道欢呼声中,场面蔚为壮观、甚为感人。许多工厂门前挂起欢庆的横幅,庆祝的人们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举着彩旗,高呼口号,一张张笑脸、一行行热泪在眼前浮动……许多青年学生高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边唱还边扭着秧歌……”讲到动情处,台老几次泪光闪烁。 身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台老有着自己特殊的情感与寄语:“当时参加革命工作的同志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如今活着的都已是年过八旬的老者了。回想当年一个个年轻战士在解放前夕倒下的场景,悲痛之余,我更加知道今日之自由与幸福生活的珍贵。今天我们回忆过去那段历史,缅怀牺牲的战士,就是要以新的辉煌、新的成就去告慰那些长眠地下的烈士和战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