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新闻中心 > 正文

青岛毕业生就业调查

1
青岛新闻网 2009-04-14 14:58:52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青岛新闻网·独家】

    青岛新闻网4月21日讯  “知道今年不好找工作,但没想到有这么不好找工作。”三个月前刚从一家实习单位辞职的刘晓亦说。经过三个月的奔波,她终于领教到了今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残酷。她说,如果知道现实是这样,她当时一

定会在原实习单位继续干下去,哪怕工资很少

    【现状分析】

    户口要求严格 本地生源优先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就业市场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本地户口优先。刘小东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管理专业,从去年9月份开始找工作到现在,他已经多次遇到连简历都投不出去的情况,“很多招聘单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哪里人?”如果不是青岛本地人,招聘单位通常会微笑着予以拒绝。

    “他们给出的理由多是说,你们外地的学生在企业干不了多久就回家了,弄得我们很被动。”家在陕西的小刘无奈地表示,“其实我们也能理解企业的想法,但对我们似乎有些不公平。是不是所有的毕业生一毕业都应该回老家找工作呢?”

    今年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各地方政府头上顶的一块大砖头,不小心就落了下来,谁都马虎不得,如果连自家的“门前雪”还没扫干净,哪有精力管他家的“房上霜”呢?

    而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外省毕业生进青岛找工作的人数明显高于往年,这就给青岛生源的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所以,在同等情况下,招聘单位会优先考虑本地生源毕业生。

    高学历依然受欢迎 低学历生存空间更小

    与三类本科和专科毕业生相比,博士、硕士、国家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他们在选择工作时范围更宽广一些。比如中国海洋大学某专业班级,共30人,考上研究生15人左右,除了三五个还在徘徊的,其余基本实现就业。

    今年毕业生就业竞争尤其激烈,水涨船高,企业在选择人才时的要求也随之升高。以前用专科的岗位,今年可以用本科,以前用本科的岗位,今年可以选择硕士。这就让低学历毕业生的就业空隙越来越小。

    但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与往年相比,找工作都显得困难重重。

    就读于青岛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高敏,今年研究生毕业,在连续找了近半年工作以后,她有点后悔当初的选择了。本科毕业时,她曾经徘徊于是工作还是读研的两难选择,当时烟台浪琴公司已经准备签她,月薪3000多元,但她考虑自己的性格更适合到高校当老师,最后选择了读研。没想到,一毕业就遇到了金融危机,进高校当老师变得更困难了。

    “我们班上的女生多数想进大专院校当教师,竞争太激烈了。尤其像我这样,家里没钱又没关系的,几乎没有机会。”高敏无奈的说。

    就读于青岛外贸学院的李强应该算是同学们中的佼佼者。对于专科毕业生,今年的情况无疑是雪上加霜,至今很多学生仍待业在家。李强是该校的学生会主席,他平时靠帮学校做些视频赚点钱,目前已毕业,但仍不愿离开学校。“出去也找不到工作,我暂时先在学校呆着,等外面情况好些,再出去找工作。”李强说。

    理科比文科好找工作 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

    理科生比文科生好找工作,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这似乎是每年就业市场的“定律”。今年依然不变,只是较往年更加明显。

    就读于青岛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王君玲,在采访中跟记者说,她所在班级共30多人,男生20个左右,基本都有工作了,而女生才签了两个。“自动化这个行业,基本不适合女生。多数公司在招聘时都表明:只限男生。我们也理解,这个专业出来的女生也不太愿意干这个行业。”

    “我分析过,自己的性格挺适合干传媒,但传媒单位在招聘时多标明,要求新闻学等文科专业。”王君玲无奈地说。读了四年的专业,自身不喜欢,企业也不欢迎,而自己喜欢的行业又不具备专业能力,这让她们在就业时显得更加迷茫。

    就业心态悄然改变 硬标准开始动摇

    在青岛市内工作、工资不低于1500元、岗位与专业对口,最好能包吃包住。这曾经是多数青岛毕业生找工作时的“硬标准”。但随着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加,大学生们的就业心态也开始慢慢改变,“硬标准”似乎也不那么“硬”了。

    就读于青岛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张远,从去年找工作到今年年初,他在心里给自己定的硬标准从来没有动摇过。但到今年3月底,看着越来越多人找到工作,他父母也因为他的工作跟着着急上火,他决定先就业再择业。目前菏泽一家小公司让他过去,包吃包住,一个月1000元。除了包吃包住,其他条件都与他之前的“硬标准”不符合。但张远决定,如果到4月底还在青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就接受菏泽这家公司的offer。

    迫于就业压力的增加,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开始慢慢发生变化。普遍能认清现状,放低姿态,先完成就业,再实现择业。

    创业热情昙花一现 创业氛围还不成熟

    记者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跟踪采访9名有创业热情的毕业生。2月中旬调查结果是,4人有创业想法,另外5人不但有想法,已经开始着手考察项目。3月中旬,调查结果是,2人已无创业想法,4人还有创业想法,另外三人依然在考察项目。到4月中旬,记者再次采访他们的时候,多数人已经放弃了创业的打算,但表示,还会继续关注,若有好的项目不排除会创业。

    就读于青岛职业学院的周勇,本来打算投资20万开快餐店,在考察了两个多月后,看着周围的同学都不断找到工作,开始挣钱,自己有点稳不住了。再加上前期需要投资20万,他根本不具备条件,无奈只好选择了放弃,开始找工作。“怀着创业想法的那段时间真是激情昂然,但到了真正动手开始做事的时候,才发现困难重重,以前觉得完全不是问题的问题,现在都成了大难题。创业,还是再等几年吧”周勇无奈的说。

    目前已经开始进入创业轨道的只有一人,他之前已经有与人合作做电器生意的经验,所以,此次重操旧业,信心十足。前期资金由家里投资10万。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多数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过是昙花一现。在遇到现实的难题时,绝大多数选择了放弃。再加上70%以上的学生家长都不支持孩子创业,所以,很多大学生的创业梦想都只是纸上谈兵。

    相比而言,南方江浙一带的很多学生从小就有做生意的冲动,而且耳濡目染,等自己开始创业时,已经有一肚子生意经了,青岛的学生大多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而且,周边的创业大环境还不够成熟。

    【就业现状】

    青岛市生源毕业生7万人 实现签约就业仅5%

    今年我市生源毕业生约5万人,加上往年积淀的未就业毕业生2万人,总数达到了7万人。

    截至4月初统计,青岛市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共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600多场(次),进场招聘单位近12000家(次),提供岗位数量10万多个,入场学生37万人(次),已达成用人意向的3.1万人,占年度毕业生的40%;1.8万人初步实现就业,占年度毕业生的25.7%;其中有369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签约就业,仅占年度毕业生的5%左右。

    三月底,记者参加岛城某高校毕业生招聘会,采访中,就读于该校外贸学院的李先君同学表示,他所在班级共30人,除了几个考研的,签约就业的只有3人左右,其他大部分学生还奔波在各地招聘会继续找工作。(青岛新闻网记者 孙璐璐)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市民政“一户一策”机制帮扶困难家庭5078户
下一篇:处级干部每人帮扶1名大学生 市北力推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