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海奥文娱 > 正文

“少马爷”亮相劈柴院 马三立曾在这里撂地

1
青岛新闻网 2009-04-10 21:21:48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马三立长子马志明昨现身岛城献上传统名段《大保镖》

    人称“少马爷”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的长子马志明今天(4月10)上午现身劈柴院,为这个浓缩着岛城百年历史的文化老街重开张助兴演出。在跟徒弟黄族民联手表演了拿手的《大保镖》之后,两位艺术家在岛城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叫好声中,连续返场三次,才算完成了此次演出任务。在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马志明先生很谦虚地将岛城观众的热捧称为是对父亲马三立先生的好感所以“爱屋及乌”,而对于相声的现状,他表示,相声创作是个大问题,而相声表演应该回归剧场才是正路。

    “父子同台” 劈柴院里亮“功夫”

    百年老街劈柴院重新开街,“少马爷”亲临助阵别有一番意义。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年仅18岁的马三立就和师哥、单口相声大王张寿臣的徒弟刘宝瑞辗转来到青岛,打听着一路寻到劈柴院说相声,从此让劈柴院留下了一段可以流传千古的文化史话。近80年后,作为马三立先生的长子、马派相声最杰出的继承人,马志明重新登上劈柴院的舞台,又成就了一段“父子同台”的佳谈。在得知马志明来劈柴院说相声后,岛城相声迷早早就来到了劈柴院,等马先生上台的时候,江宁会馆的舞台下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男女老幼的观众。

    与大腕明星们不同,没有任何垫场演出,马志明和徒弟黄族民没有等到最后压轴而是直接就上了舞台。两位老艺术家说了一段传统相声的代表作《大保镖》。熟悉相声的相声迷都知道,这是一出“武戏”,在相声界里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的说法,就是因为《大保镖》不好“使”,整段相声“包袱”不断,有大段的体现演员功力的“贯口”,还需要演员扎实的戏曲基本功。而年过64岁的马志明在台上的表演没有丝毫生涩或是勉强,整场表演流畅自然,一招一式充分显示出了他扎实的戏曲功底。

    台上艺术家倾情演出,台下的观众也是掌声不断、不遗余力。昨天到场的显然有很多专业相声迷,对于《大保镖》的很多“包袱”都知道,他们随着马先生的精彩表演击节叫好的同时,也能顺口说出“稀松”、“卖了”、“屋里避雨呢”等词儿。台下气氛之热烈显然也感染了两位艺术家,在表演完《大保镖》之后,原本打算只返场一次的马志明和黄族民,“被迫”连续返场三次,才得以走下舞台休息。记者看了下时间,整场表演接近40分钟。

    点评老街 告慰先辈在天之灵

    走进休息室,马志明坐定后要过专用的水杯润嗓子,然后点上一支烟。一边的黄族民忙着换衣服,这一场下来,两位老艺术家都出了一身汗,累得不轻。稍事休息之后,马志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虽然在相声界马志明有“少马爷”的称呼,但由于他一贯的低调、深居简出,所以说起他几乎可以说是“圈内是大家,圈外不知名”,但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很少人没有听说过他当年的代表作《纠纷》,不熟悉丁文元、王德成两个人物,不记得“你轧我脚了”“我轧你脚,应当轧你嘴”等台词儿。对于自己的不“知名”,马志明归咎于性格原因,“这么多年了,其实因为我很少出来演出,有点懒,甚至连天津都不怎么演,除非是碰到非去不可的活动,一般我都不参加。性格内向,从小就这样,也算是知足常乐吧。”马志明甚至表示,虽然自己相声学了近50年,但他现在对京剧很感兴趣,“我学戏曲5年了,在戏曲学院学的,过一段时间我要在天津演出,演京剧。”

    对于昨天受到这么多相声迷欢迎,马志明先生的回答也跟他不张扬的性格如出一辙:“有这么多观众捧场是因为他们对我父亲的好感,有点‘爱屋及乌’吧”。马志明表示,他来过青岛多次,第一次是作为“证师”见证青岛的相声演员李炳杰拜师侯耀文,第二次是自己来收青岛徒弟潘贵才,但这是他第一次在劈柴院演出。“我知道劈柴院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地方,当年我父亲和刘宝瑞先生,还有山东的高元均先生、刘泰清先生等老一辈艺术家都在这里演出过,现在劈柴院经过改造重新开街,是好事,建的这么好,希望可以再次把相声繁荣起来,也算是对我父亲、对已经逝去的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天之灵的告慰吧。”

    指点相声 还是应该回归剧场

    作为当今相声界杰出的相声大师,马志明也对当下的相声非常关注。不管是姜昆的相声剧,还是李金斗的周末相声俱乐部,还有郭德纲的德云社,他说都是“好事”,“他们做得都是不让相声走向末路,而是弘扬下去,当然,最主要是如何引导。”马志明承认,现在相声听众少了,主要是因为好的相声作品和相声演员少,“现在的人很浮躁。像传统相声那样,说上十来分钟没有包袱,还要让观众耐着性子听你说,那得要多大的功力和信任?现在的相声创作很艰难,因为没有什么版权,你写出来只要有人说一遍,别人都会说了,你也得不到什么钱。所以,相声创作是个大问题,我们爷俩在相声创作上确实做了很多工作。”

    马志明表示,从当年马三立先生上春晚不成功就早已说明,“传统相声不适合电视舞台,像张寿臣先生那样,25分钟的段子就最后一个包袱,但是有学问,四书五经、孔孟之道,都有。所以,相声还是应该回归剧场,至于那些到体育馆里甚至体育场演出的,都是个别演员,不能是相声的全部。”

    回忆父亲 心态平和不贪名利

    说起父亲马三立的长寿,马志明透露了“三不”秘诀:“不少吃饭,不少睡觉,什么事不往心里去。”他说,马老先生生前作息非常规律,“晚上九点准时睡觉,雷打不动,他走的时候才短四五颗牙齿,一般人过六十就开始掉牙了吧,而其老爷子烟酒还不断,所以心态最重要,最关键是不贪,不管是名利还是什么事,一切顺其自然。”许城贵

    相声名家“少马爷”

    马志明,1945年生,回族。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长子,人称“少马爷”。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相声和戏曲。1957年考入天津戏校,学武花脸。1962年进入天津曲艺团,正式说相声。 20世纪80年代成为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代拉师弟,拜已故相声前辈朱阔泉先生为师。

    马志明传统艺术功底深厚,深得马派相声真遂,形成了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喊不叫、不荤不咸的艺术风格。 代表节目有:《地理图》、《论拳》、《纠纷》、《卖五器》、《学曲艺》、《白事会》、《文章会》、《大保镖》等。作为马三立先生的长子,马派相声的最杰出继承人,不管是相声界的同行,还是众多的观众,对他的艺术,都服!

 

少马爷是真功夫,郭德纲是玩滑头

    前不久天津举办了一场别出心裁的演出,演出的名目是纪念孟小冬诞辰100周年和马三立诞辰95周年,剧目则是传统老生戏《乌盆记》。

    说这台演出别出心裁,不仅是因为相声、评书与京剧的“混搭”,也因为马派相声传人马志明在最后的《乌盆记》中披挂上阵,出演《乌盆记》中的小花脸张别古,演出后新华社的报道说,马志明在本次演出中“反串”京剧,并时不时地在剧中抖个包袱,显示他的相声功夫。

    马志明是现如今辈份最大的相声演员,他是马三立的儿子、侯宝林的师弟,人称“少马爷”。但是报道中说他“反串”京剧也不是太准确,因为少马爷打小就是唱京剧的,坐科六年,正经的京剧演员。后来与马三立先生一起被下放到农村,无戏可唱,才跟老爷子学了相声。马志明最终要入相声行时,成为侯宝林的“代拉师弟”,侯宝林的老师朱阔泉其实在1940年就去世了,但按照相声的行规,马三立不能收自己的儿子当徒弟,马三立又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同辈演员给儿子当师傅,马志明就算在了朱阔泉的门下。与马三立、侯宝林两位大师有如些密切的关系,马志明的相声真是得了真传,所以在郭德纲风行之际,相声迷往往以“爱听少马爷”为旗帜,显示自己的段位非一般的纲丝可比。有好事的网站还曾经专门做过一个专题,比较少马爷与郭德纲在传统相声中的处理,比如两段炫技式的相声名段《文章会》与《大保镖》,都有长段的“贯口”,也就是大段的铺排式念白,前者涉及众多的古典文学名家名作,后者则涉及十八般武艺。这两段相声表演难度大,素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的说法。两段相声本来是一个作品,后来被拆成两段,郭德纲老师也曾合二为一,上演“文武全能”,但与少马爷的版本相比,郭德纲在关键时刻总是避实就虚,显得油头滑脑,尤其是《大保镖》中,把武功招式、武器特点的长段铺排缩减了,这让“骨灰级”的相声迷们感觉很不爽。郭德纲自有他的过人之处,身为70后,能够自如地运用网络语言更新老段子,就显得很吸引人。比如传统的《文章会》主角,不是康有为,就是蔡元培,现在的观众并不十分熟悉,郭德纲就把它处理成了金庸,这样显然就更讨年轻观众的喜欢。

    此外,相声对唱的功夫有一些要求,说起来郭德纲也有一定的戏曲功底,不管京剧、评剧、大鼓和流行歌曲都能对付几段,太平歌词更是强项。但有个相声小段,讲《四郎探母》的来历,该到唱《坐宫》一段时,郭老师的功夫显然就跟不上了,这个唱段里杨四郎“调转头来,叫小番”,是老生的“咏叹调”,“叫小番”要拔一个高音翻上去,京剧里称作“嘎调”,翻上去就是满堂彩,翻不上去,就瞎菜,而我看过多次郭德纲老师的表演视频,每到此处都故意把音调降低,总让人感觉该老师不够“实诚”。张彤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上一篇:性感天后参演《泡沫之夏》 欲扇大S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