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31日在北京结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要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新精神,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改革
谈到科学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李源潮部长指出,要实行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既激励年轻干部奋发进取,又让其他年龄段的干部有前途、有奔头,充分调动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李源潮部长在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选贤任能的同时,强调要科学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实行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咋一看,似乎与会议主题有些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在笔者看来,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并不排斥科学优化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与实行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还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按照干部年龄结构优化配置的一般规律,合理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应当是不同年龄段干部的有机组合,在领导班子中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实现不同年龄段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有效克服彼此的短处,形成新老交替的良性循环。党校人才配置应如此,各级各类人才配置都应如此。实践证明,各级各类人才在年龄上体现老、中、青优化配置,对于新老干部承前启后、以老带新、充分发挥老、中、青干部的特长和优势,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防止干部队伍出现年龄断层,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干部工作的实践中,却往往会出现忽视干部年龄结构优化配置的问题。譬如,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借干部年轻化走极端,在实行干部年轻化的过程中,否定老、中、青优化配置,把干部年轻化变成了干部“低龄化”;也有的在干部任职年龄界限上搞“一刀切”,使一些年富力强、工作敬业、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得不退出领导岗位。这些做法,由于违背了干部年龄结构优化配置的规律,不仅浪费了人才,挫伤了中老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
值得反思的是,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政策原因。譬如,在规定干部年龄结构比例时,一味地强调干部年轻化,对中老年龄段的干部在领导班子中的比例结构却没有明确要求。由于没有明确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干部年龄政策时就不可避免也产生一些片面倾向,对年轻干部比例和职数抠得比较紧,对其他年龄段干部的选拔和使用重视不够。而这部分干部在我们整个干部队伍中又处于多数,是支柱和中坚力量。如果这部分干部长期得不到重视,工作自然没有激情,班子也就缺少活力。二是管理原因。主要是上级机关对干部老、中、青优化配置的监控不够,突出表现在平时对干部的调整把关不严,忽视了对各个年龄段干部的选拔、培养和储备,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没能保持动态的合理化配备。三是人为的原因。如有的单位借干部年轻化,通过划定干部任职年龄界限,排挤异已,也影响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优化配置。
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优化配置的问题,一方面,要根据各个层次领导班子的实际情况,对年龄结构梯次配备作出相应的硬性规定,提出一套标准,制定较为科学的模型。具体调整过程中,在符合模型规定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各年龄段配备人数要求和比例,缺哪个年龄段,就补哪个年龄段的干部。这样,有利于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效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全过程监控。不仅换届时要严格考虑年龄的梯次配备,平时每次干部调整都要充分考虑年龄结构的合理化,确保领导班子年龄始终保持动态的梯次化结构。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了,再加上排挤异已的人为因素也随之没有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年龄结构的老、中、青优化配置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而只有领导班子实行老、中、青结合的梯次配备,才能既激励年轻干部奋发进取,又让其他年龄段的干部有前途、有奔头,充分调动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