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谋利 造福于民 ──崂山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让“人民群众得实惠”
和风煦日,春光明媚。
昨日,记者来到崂山区新型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沙子口一期工程建设工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景象:挖掘机正在挖沙填土、打夯机正在打桩立柱、推土机正在穿梭运料……据了解,本着解决农村困难居民住房问题的集中居住社区建设项目,是崂山区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崂山区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坚持把心系民生、多办实事贯穿始终。
区委副书记、区长慕建民谈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就是顺应人民期盼、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过程,就是为民谋利、造福于民的过程,要真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努力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大力实施安居解困工程
据崂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崂山三分之二的面积和人口处于崂山风景区内部,部分街道居民生活在崂山水库区域,受地理环境影响和风景区、水源地保护制约等因素,近年来,农村社区居民住房困难的矛盾日益突出。崂山区委、区政府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农村居民安居解困工程。在当前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该区本着高度关注民生的原则和思路,对这项重点民生工程提出了“展开实质性工作,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前能够竣工一批,早日安置一批”的明确要求。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崂山区按照适度控制、集约建设、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集中使用宅基地指标,优先解决困难居民住房问题,先行在沙子口街道、王哥庄街道、北宅街道开辟3处新型集中居住区,解决1000多户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并将其列入2009年度政府办十件实事之首。他们还专门出台了《新型集中居住社区住房管理办法》,区政府和各街道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全面加强建设过程中及建成后各个环节的监管,坚持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确保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新型社区,建成精品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
据了解,围绕农村群众安居解困,崂山区还将规范有序地推进香港东路、滨海公路、旅游区、产业区等重点区域的村庄改造,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社会管理有序、
人口集聚功能强的城市新社区,五年内基本解决农村社区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多方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除了困难居民住房,居民就业、医疗、养老、出行等方面的民生工程也在崂山区处处“开花结果”。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崂山区深入分析制约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科学有效的办法,着手破解难题,以实际行动做细、做实、做好民生事业,以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成果来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拓宽居民就业渠道。该区去年建成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20家,开发公益性岗位2900多个,开展就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学习实践活动中,他们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零就业”家庭长效援助机制,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举办大型就业会,确保年内实现就业8000人以上。
加大医疗保障力度。该区在去年建成集疾病防控、基本医疗、急救、保健为一体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街道卫生院、238家规范化社区卫生室的基础上,实施新农合惠民工程,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再提高30元,新增部分由区财政全额补贴;降低大病补偿起付线,由往年的最高2000元、最低800元,降低到今年的最高1400元、最低100元;提高补偿比例,由往年的最高50%、最低30%提高到今年的最高70%、最低45%,并将补偿封顶线由最初的8750元提高到7万元。
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范围。该区近年来建立了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最低保障水平为每月390元,最高可达530元,为“5560”等老年人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的生活补助,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地区中都属前列。今年再度拓宽养老保险范围,使6.2万农村居民直接受益。并建立了物价上涨与低保居民补贴发放联动机制,今年第一季度,共计发放物价补贴128万元,为2083户城乡低保户发放低保金729万元。
着力改善交通出行状况。该区去年以来新开通了380、607 等6条公交线路,有效方便了沙子口、“四姜一湾”、枯桃等数十个社区的居民出行,全区公交线路达到 45条。下一步,计划将321、317、602等公交线路延长,进一步实现现有线路的优化布局,同时开通途经同安路、辽阳东路等路线的公交车,满足更多居民出行需要。
全面推进城乡均衡发展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崂山区委、区政府通过深入学习、广泛调研,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确立了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六个体系”新思路并抓紧落实,以实现“科学发展上水平”与“人民群众得实惠”紧密相融。
“六个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超前研究北宅村庄组团发展规划;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年内在晓望规划建设崂山茶产业化示范园区;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民生设施和农民社会保障投入力度;城乡配套的制度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对接的劳动力就业体系,完善以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贷款为重点的创业扶持体系;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其中,将开工建设残疾人服务中心、老年人养老中心、聋校改造等社会公益项目。
本报记者 戴 谦
本报通讯员 刘志峰 段培田 毕建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