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睿鸫
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昨晚公布的2008年度经营业绩显示:工行实现税后利润1112亿元(人民币,下同),较上年同期增长35。2%;每股收益为0。33元。 这已经是工行自2003年以来连续第六年实现高增长。2008年,工行巩固了“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的地位,并成为全球最盈利的银行。(《京华时报》3月26日)
在全球银行业普遍遭受危机重创,众多国际知名银行濒临破产 ,甚至轰然倒下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在危机中却独善其身,尤其是工商银行在经营效益上,连续六年实现高速增长,成为全球最盈利的银行。
原本以为工商银行取得世界瞩目的骄人业绩和超高利润,国人要为之自豪和赞叹不已,但笔者发现,不仅媒体舆论随着之提出了质疑,就连普通公众和网友,也很少给喝彩声,甚至有些网友对银行业的超高利润,产生了不满情绪。
垄断行业的超高利润之所以鲜见掌声和喝彩声,依笔者的理解和判断,是基于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方面,垄断企业利润的含金量不高。企业的真正利润,来自于在竞争性的市场过程中,企业家敏锐捕捉并充分地利用利润机会的结果(学者秋风语)。在我国,像国有商业银行,靠的垄断经营获利,并非是在充分竞争市场打拼中赢得利润。因此,类似于银行企业所获取的,不是严格的经济意义上的利润,其实是垄断租金。换言之,类似于工商银行所取得成绩单,不过是政府赋予垄断权力的货币化而已,“含金量”很低。
与此同时,垄断企业利润是在牺牲公众整体福利基础上获取的。在现行制度安排下,垄断行业寻求是部门利益最大化,除给自身职工增进福利外,不可能给普通劳动者带来福祉,相反,垄断行业在趋利的本能下,会使社会整体福利下降。据专家测算,垄断企业每获取一元利润,社会要将付出的代价高达7元。譬如,以3月25日两石油巨头的汽柴油“偷袭”涨价为例,媒体称石油企业每月将增加12亿元的利润,那么,公众的每月福利就会损失达84亿元。
此外,垄断企业的超高利润,还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垄断企业的日益强大,表面上看,与中小企业关联度不大。但稍加分析就会明白,强大的垄断企业在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自然就会受到挤占和排斥。尤其是近年来,中小企业日渐萎缩,而垄断企业却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并呈气吞山河之势。比如打量每年出炉的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榜,我们不难发现,榜单前十名已连续几年,被石油、烟草、电力等垄断行业所占据。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发布的一组数字更是印证了这一点:1999年全国有个体工商户3160万户,到2006年6月底下降为2505。7万户,个体工商户减少约65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
显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银行、石油、邮政、铁路等行业的垄断,使企业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公平竞争的态势,遵循市场规则,那么,企业倘若再获得超额利润,不仅合情合情,更能让公众心服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