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鹏程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近日指出,虽然国际油价随着全球经济疲软大幅走低,但亚洲国家相比欧美国家在购入中东原油时,每桶却要多支付6至7美元,创下历史上最高差价。今后,石油“亚洲溢价”的效应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日本媒体呼吁亚洲有关国家联合提高谈判筹码。
“亚洲溢价”现象是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首先提出的。上世纪90年代,该所两位专家发现,中东地区同一时间出口同种石油给 亚洲的离岸价格普遍高于给欧美的价格。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3年,“亚洲溢价”年平均值为每桶1.3美元以上,近几年还在逐渐增加。
国际原油定价规则的不平等是形成“亚洲溢价”的直接原因。中东原油出口离岸价格由基准价格和贴水两部分组成。中东给欧美的贴水一直比亚洲优惠,而基准价格则根据不同出口目的地基准石油品种的期货价格来确定。美欧都有能够较好反映当地原油供求趋势的期货市场及期货品种,而东亚地区石油期货交易起步晚,目前亚洲地区是以阿曼与迪拜月平均价为基准价格,不仅高于美欧基准价格,且受其变动影响。首先认可这种计价标准的亚洲国家正是现在最叫苦的日本。由于能源贫乏,为保证能源供应稳定,日本同意了支付“安全溢价”。当时亚洲的石油进口量还没有达到能与中东讨价还价的程度,从而形成了目前的定价方式。
亚洲对中东地区原油的依赖和亚洲能源消费国之间的竞争是“亚洲溢价”的深层次原因。据统计,亚洲所消耗的石油中约有66%依赖进口,而其中约有83%从中东地区进口。有日本学者指出,亚洲国家若想从根本上改变在中东原油市场上的不利地位,必须发展亚洲石油期货交易,共同培育亚洲原油定价中心。而在形成亚洲原油定价中心之前,各国应该加强能源合作,亚洲能源消费国联合议价也不失为一个思路。
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速使得东亚各国,尤其是中日韩三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除了“亚洲溢价”,在生产资料采购、抵御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都迫切需要东亚各国加快协调与合作。中日韩去年年末首次在东盟和中日韩框架外单独举行领导人会议,就建立三国伙伴关系、应对金融危机开展合作达成共识。危机当头,夯实共同利益基础成为最明智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携手解决“亚洲溢价”可以成为推动三国加强协调的一个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