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百家讲坛叫响成在时机
主持人 百家讲坛,有好多学者走向公众人物,您如何看待百家讲坛带来的文化现象?
钱文忠 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原来有400多人,是不是我们的学问特别好,超过前面400多个人,而在成在时机。前面的主讲人有丁肇中,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是我们的“命”好。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人均GDP将近两千美金的时候,都会突然注重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大概是这个时候登上了百家讲坛,特别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想百家讲坛首先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努力地把一些学术性的或者文化性的问题和观众进行一种互动,去和观众进行一些交流。当然百家讲坛是不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毫无疑问可以有,也会有。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是不是每句话讲得都对,毫无疑问是有错误的。我觉得这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像百家讲坛这样的平台其实不是多,是太少了。现在我们知道每个省的卫视,山东也有《新杏坛》,反应非常好。比如我自己讲《玄奘西游记》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情况,原来的大唐西域记是季羡林先生带着十几位学者注释的,百家讲坛讲了之后,这本书有一段时间脱销了,有很多人去看了。于丹讲了《论语》,也有更多的人去关注论语了。温家宝总理前段时间提倡要建设一种读书生活,我理解温总理的意思,是要让读书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要让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家讲坛主要是倡导大家读书。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千万不要把这些主讲人当做“冬虫夏草”,我们没那么大的疗效,我们是“药引子”。一味重要里面,经常要有点药引子,这个药引子单独吃什么都没有,但是这味重要也许加了这个微不足道的药引子,它的药效会体现多更好。我们只不过是药引子,不要拿冬虫夏草的标准来要求我们。我们录完了43集的三字经,接下来我休息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录别的节目,现在还没有最后决定。我依然会做这样一些工作,甚至在最近的写作计划当中,把学术的普及工作,把对一些传统文化的阐述性的工作放到了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上。这次《说即墨》这本书,我个人觉得是我自己努力去做的一个尝试。我想这样的一些工作,需要有很多学者有意识地去做。因为中国的好多学者会认为学问是名山事业,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学术是属于大众的事业,学术是属于全体老百姓的。大家也不要认为,百家讲坛主讲人是公众人物,百家讲坛主讲人也是老百姓,也是草根。所以大家应该共同来做一些事情,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打得更牢一些。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国学热在很大程度上是“虚热”,并不是扎扎实实的做很多工作。我倒是希望能够有很多人去做这样扎实的工作,我本人愿意作为其他的一员。作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我也特别感谢大家对我们那么多年的关心和厚爱,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大家对我们的批评。虽然里面有很多批评不一定准确,但是我还是要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批评。因为这些批评最起码表明听众跟我们互动了,最起码表明他们认真在听,这是我要再三感谢大家的一个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