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洪波
网上有猛料,“家电下乡重庆受阻击,经销商揭露其中暴利”,看起来的确有些耸人听闻。
央视的报道,引用了经销商的算账,认为下乡家电,2000元就该降800元。用了一个例子:海尔某款下乡冰箱,与一款未下乡的冰箱,只有型号标号不同,其它完全一样,价格却便宜681元。从这个例子,证明农村比城市销售成本低廉,下乡家电的价格是以城市基准定价,可以转为以农村基准定价,城市 定价则在考虑成本而上升。
我想,例证可能是确凿的,但结论,怎么说呢,实在不敢苟同。农村与城市,卖场租金不同,人员工资不一,销售成本当然是很不相同的。不过,产品定价是否可以这样来细化,未必需要如此提倡吧。
如果有哪家企业愿意这样定价,不会有人反对;但普遍而言,企业不会采用这样的定价方法,也不能说是定价的懒惰。每个地方销售成本都不一样,东中西部、城市乡村,乃至省城县城,差异都有,都很大,细分起来,定价系统的维持都会是一个灾难。
消费者没有不欢迎低价格的,国外许多超级大卖场所设在城郊,也是降低成本并形成价格优惠的考虑。不过,就总体而言,城市仍然是工业品集散的中心,销售和购买因为集约于城市而形成社会性的资源和成本节约。
如果消费品在农村的价格低于城市销售价格,情况将会怎样呢?也许将会形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城市往乡村移动的景观,农村成为购物天堂。不过,农村之间又会产生销售成本的区别,再度影响到定价,于是定价又要不断调整,动态无尽的过程,企业即使不被布点太多拖死,也要被反复计算累死。村民得到了就近购物的方便,市民得到乡村购物的乐趣,社会增加资源消耗,集约化被分散化取代,经济学因此被颠覆,如此等等。
家电下乡到底是为着什么,下乡家电为何要开列清单、提定产品和型号,是否能够保证质量,是否能够保证价格公道,售后服务是否能够得到保证,是否应该扩大到一般消费品……这些问题,我想应该具有更大的意义。这些是作为社会政策的家电下乡问题,家电下乡是“内需拉动下乡”,还是“民生关怀下乡”,则是核心问题。
作为企业销售的家电下乡问题,企业自然会去关心。怎样定价,企业自有其考虑,产品卖不卖得好,企业也远比外人要关注。你劝他降价可以多销,还请来某人某企业现身说法,好心承领,但他觉得不必考虑降价,这也不必你去发太多的忧思,好像家电下乡政策未能奏效,要怪到企业头上。
媒体还是多关心作为社会政策的家电下乡。企业若有暴利,若有不轨,自然可以揭露的,但倘若定价并不非法,产品并不劣质,你且由着它正常经营。家电下乡,农民嫌贵,怎么办呢?呼吁政府提高对农民的补贴,可以的;给企业算账,呼吁降价,一般是可以免了。
总而言之,作为社会政策的家电下乡和作为企业经营的家电下乡要分清。不要因为农民不消费,就把社会政策与企业经营混为一谈。你在那里算销售成本账,劝企业效果不大,劝农民不买效果却可能很好,企业定价又没问题,那就去要求政府对农民增加补贴好了,不要像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时似的,动不动就发现了不法资本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