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家足球队被称为“史上最差”的一届,而在杭州打亚洲杯预选赛时,有媒体以“LV队”来称呼它,顾名思义,球员一身打扮从LV旅行包到LV背包,从腰里LV钱包到腰上LV皮带,脑袋上还戴了LV帽子,真是让人目不暇接。不过,与“LV队”比起来,大多数的中国球员收入却越来越向低收入人群看齐,而这正是导致中超绝大多数球队没法在足协规定截止注册日期内完成注册的原因。昨天,一位效力于中甲的年轻球员在接受 本报记者采访时呼吁:“希望足协出台与当年‘限薪令’类似的‘球员最低工资标准’,以保证球员最起码的生活……”
中国球员贫富差距悬殊
豪车、豪宅,加上满身的国际品牌装束,不要说普通人眼热,就连日韩球员都觉得,中国球员简直就是富翁。一位长期跟随国足采访的记者曾讲过这样的事:“每次出国打比赛,球员们都会利用比赛之余逛逛奢侈品牌店,他们最经常去的是LV专卖店。我有一次是亲眼看到,一个队员相中了10万元的LV旅行包,毫不犹豫就去刷卡了。对一两万元的包一次会买上好几个。看他们花钱,感觉真‘爽快’。”该随队记者还透露,“他们逛奢侈品店不光买包,还盯上了名表,从劳力士到江诗丹顿、浪琴……只要看上眼的,不管什么价位都敢买。有时候,出手的大方程度让店员看了都诧异:身着运动装束的怎么会这么有钱?据我所知,中国球员喜欢名牌,多是为了攀比,虚荣心太强。”
几年前,本报记者随辽足前往上海采访时就目睹过辽足队员大包小裹从上海购买LV包的场景。因为那时像LV这样的大品牌只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有专柜,辽足每次前往这几个城市打比赛时,队员们除了要打比赛外,还要采购。然而,仅仅几年光景,这种花钱如流水,开名车、住别墅、穿名牌的“大款”生活就越来越成为少数国脚们的专利,更多的球员要为房贷、车货甚至是最起码的生活保障而奔走在“职业”足球的道路上。
“现在,中国球员收入两极分化现象特别严重。以前年薪在百万元以上的球员占到各队的30%左右,一般的主力球员每年有七八十万元的收入,年轻球员年薪10万元到20万元是很正常的事。但现在能拿到百万年薪的已屈指可数。像19岁的国脚惠家康,他在深圳队一年下来,工资奖金加在一起也不过10万元左右,由于深圳队一直拖欠不发,所以今年年初在参加完国足集训后,惠家康竟连买张机票的钱都没有,还是国足预支了他4000元的津贴。”一位国脚辛酸地说,“中国球员已经步入了低收入人群行列。”
“限薪令”已成为历史
10年前,也就是1999年,中国足球正处于“烧钱”阶段。然而,球员一夜暴富非但没给中国足球带来成绩上的提高,过高的收入反而成为阻碍中国足球进步的顽疾。另外,球员所得报酬远远超出了他们为俱乐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使俱乐部出现严重财务负担。最主要的是,人们不满意联赛水平,而球员却拿着高于其他行业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工资,为此,中国足协针对这一现状出台了“限薪令”。
当时中国足协规定:甲B俱乐部队的工资、出场费标准为运动员个人月工资最高限额1万元,教练员个人月工资最高限额1.6万元,胜场次全队出场费最高限额25万元,平场次全队出场费最高限额是10万元。甲A俱乐部队的工资、出场费标准为运动员个人月工资最高限额是1.2万元,教练员个人月工资最高限额是1.8万元,胜场次全队出场费最高限额是40万元,平场次全队出场费最高限额是15万元。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限薪令”的出台对多数俱乐部来说并没起到“限制”作用。2004年,中国足协又出台了球员工资总额不能超过各俱乐部总收入的55%的“限薪政策”。不过,这一“限薪政策”在一些大牌俱乐部和球员身上仍没起到太多作用,年薪能拿到二三百万元的球员比比皆是。针对这一现象,时任辽足老总的张曙光曾直言:“中国足球实际上是在一种畸形和不健全的环境中违规前行。无论是从足球发展的主体——球员的竞技水平,还是从中国足球生存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球员目前都没资格拿几百万的年薪。”
事实上,“限薪令”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最近两年,而“限薪令”之所以终于生效并非是中国足协的“铁腕”起了作用,而是多数俱乐部的投资人大幅度缩减了对足球的投入,这直接导致了球员的收入锐减,甚至是一步跨入了“低收入人群”的行列。于是,轰轰烈烈出台的“限薪令”悄无声息地没了踪影。
“最低工资标准”将成护身符?
违规操作加上背离市场原则,中国足球每况愈下看似无奈,却是一种必然。大多数俱乐部难以为继,观众人数急剧萎缩,给球员定的高工资有相当一部分成了“白条”。在这种环境下,今年中超、中甲给球员制定的“低薪”合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俱乐部今年在投入上都大幅度削减。球员的工资奖金是俱乐部支出的大头,所以在球员的合同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一位中超前任老总针对“球员拒签低薪合同”的现象表示,“长期以来,球员工资都是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面对薪水锐减,他们从高收入人群一下子变成了‘低收入’人群,这种心理落差是导致他们拒签合同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据我所知,目前中超俱乐部里的主力球员年薪在六七十万元的不在少数,只是和从前比会觉得收入少了。但和整个社会比,他们还是属于高收入人群。”该中超前任老总随后马上补充说,“足球毕竟是个特殊行业,球员吃青春饭,竞技高峰期就那么几年。但摆在中国球员面前的现实却是球员与球队的关系供大于求,市场规律决定球员处于被动地位。”
既然如此,球员只能忍气吞声接受“一个月1000元的工作合同”吗?近日,记者接到球员求助电话,希望借助媒体向中国足协呼吁制定保障球员基本生活的“最低工资标准”。不过让人担心的是,即使中国足协出台了保证球员生存的“最低工资标准”,如果各俱乐部像当初对付“限薪令”一样应对“最低工资标准”,那么球员想通过“最低工资标准”来维权的想法恐怕终究要落空。一位中超老总说,球员想摆脱目前低收入的尴尬,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自己的价值,毕竟球员身价最终是由市场决定的。(记者 赵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