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透露,中纪委最近查办了某知名国有企业集团高管腐败窝案,李荣融称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绝大多数中层干部涉案,几乎“全军覆没”。据报道,这家知名国企名为古井集团,目前,在这起腐败窝案中,已有十名古井集团原高管领刑。由于以原董事长王效金为首的高管腐败链贯穿古井集团采购、经销、广告甚至改制等各个环节,整个高管层几乎被“一网打尽”,成为典型腐败窝案。(2月27日《新京报》)
从相关剖析报告分析,我们知道,古井集团由于“一把手”独断专行,有关部门对高管人员疏于监管,规章制度形同虚设,致使腐败渗透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最终才出现了几乎“全军覆没”的局面。说到一把手腐败,我们并不陌生,这些年关于一把手腐败的新闻可谓多矣。有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某地因贪污、贿赂受处分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一把手”占了44%。现实触目惊心。
一把手腐败屡见不鲜,与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有关。上海市市长韩正谈到一把手腐败曾说,有了制度,就要切实维护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能造成制度在少数人特别是“一把手”面前苍白无力。一些腐败案件,暴露出我们在制度建设上有缺失,也存在制度贯彻执行不严、落实不够、监督不力的问题。痛定思痛,吸取教训,我们必须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是必须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制度之效?
具体到这起集体腐败案,如果说一把手独断专行是症结所在,那么就该追问,是现有制度不健全还是制度失灵、制度无力?如果没有构建相应的制度,则需反思为何制度缺位?如果制度已在,则需反思制度为何在一把手面前苍白无力?有没有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反腐方面的制度建设可谓繁复,反腐机构也可谓密实,但为何一把手腐败仍然此起彼伏?说到底,仍是监督不够,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一把手的权力太强悍了,强悍到一言堂的地步。北京大学教授李景鹏在《人治传统影响制度建设》一文中指出,在人治政治中,人的意志往往通过权力表现出来。因此,意志高于一切便表现为权力高于一切。和权力相比,制度则是可有可无的。显然,制度在一把手面前之所以苍白无力,正在于一把手藐视制度,藐视监督,把制度当作摆设。换言之,当一把手成了一霸手,在这种语境中,哪有法治可言,自然是赤裸裸的人治,一旦一把手习惯于人治,就必然轻贱制度,再健全的制度也会被推翻。
此外,这一集体腐败案还有一点耐人追问,从一把手腐败为何蔓延到高管集体沦陷?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一些高管出于利益均占的心态,主动要求适应潜规则,去迎合一把手,在利益驱动下,他们形成了息息相关的利益联盟,彼此感染、彼此结盟。二是被潜规则。在面临腐败之前,他们也许有所担忧,但在一把手权力淫威下,他们不得不顺从。有人说,高明的下属应该同流而不合污,随波而不逐流,事实上,这何其难矣,在权力“绑架”下,有多少人敢不乖乖就范?最终往往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之所以出现这类情况还是与监督不够有关,如果有强大的监督和制衡,原本不想腐败的高管就会少一些被权力“绑架”的可能。
说到底,高管集体沦陷不是制度之罪,而是监督乏力之过。监督为何乏力?这与公众无法深层介入有关,与现有的监督机制失灵有关。一些时候,企业的内部监督,或者同体监督,处于濒于失效的状态,而公众难以洞悉其内,无法获悉详情,发挥监督之效。比如有多少人知道企业高管的薪酬?又有多少人获悉他们的权力运作?日前,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兼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预防腐败主要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权力公开透明,因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没错,权力不透明,再好的制度也是白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