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护应聘单位直接“免谈”
昨天招聘会上多家用人单位表示不喜欢这种心理上还依赖父母的求职者
7000多名求职者在招聘会上寻找合适的工作
昨天上午,市南区促进就业现场招聘会启动仪式在香港中路华青街广场举行,7000多名求职人员前来参加应聘,到招聘会结束,应聘人员与招聘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025人次。记者在现场发现,一些高薪岗位由于要求工作经验而无人敢去应聘,而个别应聘者在父母的陪同下来找工作,也让自己的印象分在招聘单位中大减。
6招缓解就业压力
“市南区今年加大就业安置力度,出台六个办法来缓解就业压力。”市南区劳动局工作人员介绍,一是加快启动新建区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加大用工招聘密度,年内举办30场专场招聘会;三是建立就业互动机制,校企“联姻”,为大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四是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扩大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目前准备投入700多万元实施岗位补贴,使公益性岗位困难人员的安置量达到2000人;五是积极推行创业扶持,为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人员提供100万元的实训补贴、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为吸纳实训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用人单位实施100万元的岗位补贴,鼓励企业共担社会责任;六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东、西、中部多处培训场地的优势,年内实现培训各类人员2000人、培训就业率60%的目标。
现象 父母陪应聘减了印象分
在昨天的应聘队伍中,记者还发现一些应聘者在父母的“陪护”下来到招聘现场,这些家长不仅和孩子商量如何选择岗位,有的甚至帮孩子咨询单位的具体情况、工作后的报酬等,并帮孩子投送简历,还有一些应聘者也拉着朋友、同学给自己当参谋。
“孩子找工作真是家里的大事,我们当然要帮孩子把把关了。”一位带着女儿来到应聘现场的女士表示,她不认为孩子在父母陪同下到现场就是没本事的表现,这名女士表示,孩子在校园里呆了10多年,需要家长帮他们走好踏上社会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可以暂时再等等,也不能随便找家单位。”记者在现场发现,因为不少应聘者往往抱着同样的态度,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导致应聘的失败。
“父母带着来应聘的大学生我们基本不会要。”一家设计单位的招聘人员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每次参加招聘会碰到这样的大学生都会在印象分上大打折扣。“这样的学生还没有走出校园,心理上依然把自己放在一个被人照顾的位置上,以后的工作怎么会有主动性,需要他自己拿主意时怎么办?”李先生认为,绝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不会喜欢这样的应聘者,“我是来招聘员工的,又不是来招聘员工的父母,怎么会愿意和家长聊公司的事情。”李先生认为,应聘者首先应该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如果没有这两点,后面的基本免谈。
“我们还是鼓励应聘者自己到现场来。”市南区劳动局赵女士表示,以往也有一些招聘单位和他们抱怨类似的事情,赵女士认为,如果家长确实不放心子女,可以在家里多叮嘱一些,甚至模拟招聘现场做一些演练,但直接跟着子女到现场,可能还会让子女在心理上更加放不开,影响他们的发挥。
现象 高薪岗位无人敢应聘
“招聘业务经理,底薪8000元。”一家寿险单位的招聘广告上直接打出这样的高薪,虽然看着就让人眼红,但这处应聘摊位前却十分空荡,少人问津,不少应聘者远远看看就离开,和其他招聘摊位前挤满人的情景差距甚远。“过来看看吧,你是什么情况。”这家摊位的招聘人员主动和记者打起招呼,当她得知记者是来采访招聘会时,表示这份每月底薪8000元的工作需要有同行业的工作经验,门槛比较高,所以不是很好招人。
“我们集团有一些岗位需要到非洲去工作,在坦桑尼亚、安哥拉等国家,主要是钢材、发电机、家电等产品的营销。”在另外一家招聘出国工作的摊位前,招聘人员姜女士表示,虽然去这些非洲国家工作的薪水比较高,一年下来起码有10万元以上,并且可以接受免费的葡萄牙语的培训,但到上午11时许,没有一个应聘人员投来简历。“还是比较恋家吧,非洲对很多人来说确实陌生。”姜女士表示,以往的应聘者也以外地在青的人员为主。
现象 招聘会上800多人问创业
在昨天的招聘现场,市南区劳动部门创新了招聘内容,开展“4+1”就业服务,即实行“求职+培训+政策咨询+劳动维权+跟踪服务",为求职者发放就业服务卡,随时为群众提供维权、社保等服务。在政策咨询摊位前,不少应聘者详细询问小额贷款等创业优惠政策。“一上午有800多人在我们这询问创业方面的情况。”市南区劳动局工作人员赵女士表示,这么多市民对自己创业表现出兴趣,超过他们的想象。“我们曾经推出50多项创业项目,其中包括干洗、面点、美容等多个内容,有兴趣的市民可以与市南劳动部门联系。”赵女士介绍。(段海鹰 赵欣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