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全国许多省份发生大旱之际,青岛虽然只是部分区(市)出现轻旱,但形势却不容乐观。如果旱涝灾害真的来临,我市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多大抗风险能力?今后还需要攻克哪些难题—— 青岛水利迎旱情“大考”
图为平度市水利设施建设现场(资料照片)
“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
当全国许多省份的农民正在奋力应对多年不遇的干旱天气,为一年的粮食收成心忧如焚时,青岛周 边的农民还在享受着新春佳节最后几天的轻松喜庆。开车沿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行驶,一个个村庄从车窗外闪过,鞭炮还在村庄上空东一声西一声地响着,家家户户大门两边贴着火红的春联,村头的公交汽车站上,总能看到一对对穿着一新、提着礼物、抱着孩子欢欢喜喜走亲戚串门的农民夫妇……2009年的初春,对于全国许多地区的农民兄弟而言,是比较艰辛的,但对青岛农民而言,依然是清新而愉悦的。
青岛目前轻旱
但形势不容乐观
青岛目前的轻旱首先是天公作美。
“我们村去年的雨水与往年相比,基本持平。”平度市大泽乡镇三山东头村农民刘元九告诉记者。刘元九天天记录天气变化,他的小本子里能查到近三十年来每天的阴晴冷暖、风霜雨雪、闪电雷鸣的情况。他说,按照他的观测,去年,他所住的村子平均降水量为568.5毫米,而1995至2008年的13年间,平均年降水量为586.87毫米。“从大泽山上往下看,我们这块的水库、水塘里都有水。”刘元九说。
刘元九的“民间报告”与市水文局水情处的专家报告相比,或许数据上不一定很准确,但他得出的结论与官方的权威发布完全相同。据专家介绍,2008年,我市平均降水量为883毫米,比往年多了20%。降雨量的增多使得地表拦蓄量大大增加,对于地下水补充量也很大,地下水位也比较高。
如此说来,青岛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人们不禁要问:如果青岛不是得到苍天的厚爱,如果比眼下的“轻旱”更猛烈的旱涝灾害真的来临,那么,我们现有的农田基本设施能多大程度地帮助本地农民抵御天灾,赢得丰收呢?
据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10月份至今,我市平均降水68.3毫米,比历年减少11.7毫米,部分区(市)农作物出现了旱情,据统计,当前全市有49.8万亩农作物发生轻旱,其中即墨市20万亩,平度市10万亩,城阳区7.8万亩,胶州、胶南市各6万亩。虽然目前没有发生农作物重旱和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情况,但随着气温的回升,春季降雨的稀少,春旱不可避免,而且旱情将会继续发展。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起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大旱之年,如何巩固我们的水利建设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青岛水利设施
抗风险能力有多强?
市水利局的有关人士认为:我市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应该说是可以让农民放心的。这些年,我市在农田水利方面投入很大。仅2008年一年,全市农田水利建设总投资就达6.2亿元。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为全市开展农村水利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据了解,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的农田水利建设:一是对大中小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这些水库在旱季用于蓄水,涝季用于防洪;二是陆续实施了胶河调水、胶东调水等调水工程,将起到全市水资源调节器的作用。东部旱了,可以从西部引水灌溉,北边旱了,可以从南边引水灌溉;三是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农民有了科学利用水资源的观念和方法。仅2008年度,全市新增灌溉面积达1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4万亩。
胶州市胶北镇书记孙晓兵告诉记者:近三年来,胶北镇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达到700-800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一半以上。主要建了十米河水利工程、挖了一些水塘和打了一些水井,这些水利设施保证了该镇2万亩优质农作物种植区域的抵抗旱涝能力和平时的灌溉需要。“应该说,我们现有的水利设施达到了一定的抗灾能力。”孙晓兵说。
“2000年,我们村东头建了水库,从外村调水到村里了,全村人用水就再不发愁了。去年的小流域治理,把一些常年失修的河道、沟渠都清理了一遍,用水就更安全了。”农民刘元九说。刘元九种了几亩葡萄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刘元九挑水浇园,一趟200米长的葡萄架,一天浇一趟就要挑300多担水。1987年他和邻居合资购买了175型抽水机,从此扔掉了扁担,用上了柴油机浇地。近二十年,他又多次购置柴油机、汽油机、花钱打井等。“就是真来旱灾,俺心里也不慌!”刘元九说。
“IC卡浇地”:
现代农业的启示
在胶州市胶西镇宋戈庄村,记者看到了一个新鲜事:村里人用IC卡浇地。该村是土豆专业村,在大片的土豆地里,新盖起了一排排的淡黄色的小房子,那鲜艳的色彩在广阔的田野上特别醒目,那是去年刚刚投入使用的水泵房。
水泵房里有一个电子屏。村里每家都有一个IC卡。谁家要水浇地了,就用IC卡到水泵房里的电子屏上一扫,地里的水管就开始自动浇水了。一位农妇给算了一笔账:同样是浇一亩地,到上世纪80年代,用柴油机浇地,浇一亩地要用五六个小时,按现在的价格,得花上十五六块的柴油钱;今天使用节水灌溉,用电浇地,一亩地两个小时浇完,只花四五块钱水电费。
据介绍,这是全市节水灌溉示范项目之一。在这个示范项目中,胶州市胶西镇、里岔镇和莱西市孙受镇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以此带动周边农村节水灌溉的发展,示范效益突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非常可观。
IC卡浇地让农民很兴奋很激动,人们似乎从中看到了一缕现代农业的曙光。
靠机制创新
摆脱“靠天吃饭”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制约农田水利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建管体制与机制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加快农田水利建管体制与机制创新。
平度市店子镇朱流顶家村有农户258户,耕地1560亩,其中水浇地只有580亩。靠天吃饭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现实。自打去年5月8日开始,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全村所有土地都变成了水浇地。
这一巨变缘于一项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性变革。由一户村民个人出资18万元与村委会集体出资10万元,合股搞了一个“小农水”项目:扩大了村里的水源面积,铺设了1280米主管道,把水源从村西引向村东。该水利设施的管理者是用明标暗投的方式在全体村民中竞标产生。半年多时间过去了,朱流顶家村村民用每小时4元的价格买水浇地,这个费用相当于过去一家一户自行浇地费用的40%。仅这一项小农水项目,让全村每人每年平均增收1000元。
朱流顶家村的成功改革让邻村的村民们很是羡慕,周边村庄的人们也开始从水利机制改革上动脑子做文章了。
几年来,青岛市积极建设小农水富民工程,推行“小农水,新机制,大成效”的目标,逐步加大各级财政配套力度,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建设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水利建设“瓶颈”
亟待攻克
“当前,水利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型阶段。”市水利局局长于睿在2008年度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提出:尽管近年来,我市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应该看到,处于转型阶段的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于睿说,比如我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依然是现阶段的突出水情;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依然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和水利发展机制不活,依然是水利发展道路上的突出障碍;目前,水利发展相对滞后,“短板效应”依然明显;我市农村尚有不少地区由于上世纪80年代建设标准低、运行时间长、水源、水质变化情况大等农村供水设施依然亟待维修改造。
于睿还进一步指出,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发展,随着水资源条件的不断变化,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机遇的到来,我们还将遇到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
平度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刘圣友认为:目前,制约农村水利建设有两大矛盾,第一还是资金问题。虽然国家近年来明显地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但农田水利方面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尤其是传统的水利基础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许多项目明摆着,只要投入,就会产生效益,造福一方,但因为没有钱,还是迟迟不能马上开工建设;第二是体制问题,农田水利的公共性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之间的矛盾突出。公共的水利设施,大家都需要。但要投入资金去维护和管理时,又缺少明确的产权人来承担责任。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是制约农田水利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
平度市仁兆镇沙北头村书记王桂欣说:在生产队年代时,队里每年都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土地承包后,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弱化了,农村劳动力一部分向城市转移,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相对较弱,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组织农民定期地出义务工维护农田水利设施,更严重的是,一些农户为了扩大种植面积,在流经承包地里的水沟水渠水井上搞种植,风调雨顺时,大家相安无事,一旦遇到天灾,后患无穷。
加大投入
推进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证,粮食的稳定增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对于像我国这样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的基本国情而言,农田水利无论对于农业生产、还是对于国泰民安而言,其特殊意义无须赘言。
尽管目前青岛安然无灾,但全国的严峻旱情应该为我们敲响警钟。
接受记者采访的各界人士,无论是各级政府相关负责人、还是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大家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未来充满信心。市水利局有关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财力的不断增加,各区(市)正在逐步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农村水利建设纳入财政预算,逐年扩大投资规模,并形成制度。
同时,各级政府还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农村水利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多筹多补,先干后补等“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政策,鼓励农民更多地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此外,政府有效补助和奖励措施,还将促进民营水利开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保、供水、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经营性较强、经济效益比较看好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弥补税费改革。
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这些政策都将极大地促进青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本报记者 张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