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就有约十名环卫工人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建议政府把环卫工人纳入高危行业管理,给环卫工人投意外伤害险。”昨天,市人大代表朱继强向大会提交了自己的建议,建议一提交得到了很多代表们的支持,大家建议通过投保、加强安全教育等方式降低环卫工人的工作风险。
代表建议
将环卫工人纳入“特殊工种”
“去年11月,一名58岁的环卫工人在扫马路时被撞身亡,肇事司机当场逃逸, 这名环卫工人又没有投保,这个家庭一下子就塌了。”朱继强说,从媒体上看到这则消息时他非常痛心,环卫工人原本收入就低,干的是又脏又累的活,随着城市中车辆增加,每天穿梭在车流中,他们的工作危险性也越来越大。后来,他做了专门的调查显示,现在市内四区有环卫工人近四千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除了在工作中容易受伤外,长期呼吸尘土、汽车尾气,让他们的发病概率要高于一般人群。
朱继强说,此次他提出的建议是希望政府能将环卫工人纳入“特殊工种”的管理范畴,综合改善环卫工人的生存状态,其中包括给环卫工人强制投意外伤害险、配发口罩等劳保用品等,环卫工人平均工资在700元左右,提高环卫工人工资也是其中一项内容。
代表共鸣
打扮美丽青岛生命应得保护
朱继强的建议提出后,得到了很多代表的大力支持。青岛十九中校长李安刚也注意到了很多环卫工人在工作中受伤甚至死亡的事情,他认为环卫工人每天工作的凌晨四五点钟,是司机驾车最容易麻痹的时间,这个时间段路上车不多,司机也特别容易开快车,是环卫工人被撞死亡的高发时段。李安刚认为,确实有必要给环卫工人投保险,他们保证了这座城市的洁净美丽,理应得到生命上的保护。不过除了投保外,李安刚建议能提高环卫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尽量选择在有灯光的地方工作,背光的道路等天亮之后再清扫。
市人大代表、市北区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刘松作为环卫行业的管理者也对这一建议表示了支持,他认为保障环卫工人的生命安全非常有必要,但是环卫工人所属的环卫公司属于市政部门,本身不营利,日常开支均是由财政拨款,所以给环卫工人投保的钱应由政府支付。“如果车行道上有垃圾,他们肯定需要到车行道上清扫,这种工作性质决定了环卫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刘松说,目前我市对建筑工人的安全生产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办法,包括包工头垫资、投工伤险等措施,他建议对环卫工人可以参照执行。
行业主管部门
去年十名环卫工倒在岗位上
市政公用局环卫处去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从2003年至今的5年内,岛城已有100多位环卫工人在工作中死伤,其中24人死亡,仅去年一年就有10人死亡。这些死伤均与司机超速、疲劳驾驶等因素有关。
市政公用局环卫处处长刘海波说,目前我市市内四区有环卫工人近4000人,全市范围内有近9000人。据了解,他们的平均每月工资在700元左右,环卫公司只支付他们的工资,很少有环卫公司会与环卫工人签订劳动合同,目前只有胶南市给环卫工人投“五险”。
对于环卫工人屡屡被撞,刘海波表示很无奈,受经费所限,他们只能要求各环卫公司提高环卫工人的安全意识,并鼓励环卫公司给环卫工人投保险,但并没有强制要求,各区市的执行情况也不尽相同。
据介绍,由于环卫工人工资低,工作环境差,风险高,现在招聘一名环卫工人十分困难,岛城的大部分环卫工人都来自省内一些偏远山区。
部分环卫工人被撞事件
2008年10月7日清晨,在延安一路与京山路交叉路口,一名环卫工人被撞当场身亡。
2008年11月11日清晨,保洁员陈某在重庆南路清扫垃圾时被撞身亡。
2008年11月30日凌晨5时许,在胶南女环卫工董增英被撞身亡。
2008年12月11日,在胶南市一名63岁的环卫工人被撞身亡。
清晨5时扫马路
昨天上午7时20分许,记者在八大关里遇到了两名正在扫马路的环卫工人,严格意义上说是在已经扫过一遍的马路上捡新落下的垃圾。
王春花(化名)每天的作息时间表是早晨4时许起床,不到5时就上马路开始第一天的“普扫”,用大扫帚把负责的五百多米路面全部扫一遍,“普扫”需要在早晨7时前全部完成。“上班的市民7点后就陆续出门了,得让他们看到干净的环境。”王春花说,从7时开始,他们就需要拎起小扫帚捡拾垃圾,哪里脏就扫哪里。中午的时候需要相近两条路的环卫工人轮流吃饭,以保证马路时刻有人,到下午4时左右,一天中的第二次“普扫”开始了,下午6时下班,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到了秋天落叶的时候,碰到马路两边树木多的路段,环卫工人需要凌晨1时许就起床。
王春花是从东北老家下岗后来青岛的,当时来青岛投奔的朋友就在青岛扫马路,她就一直跟着从2003年干到了现在,在扫马路时被飞快的汽车吓得浑身打颤的次数很多。“去年就在文登路附近就有一名环卫工人被撞死了。”王春花说,每次听说这种不幸的事情后,她都会在心里一遍遍地提醒自己小心,听说很多人是被车从背后撞的,她就尽量面朝车流方向打扫。
听说有代表建议为环卫工人投保险,王春花和工友连说了三个“那太好了”,“那什么时候能投上保险呢?”王春花和工友满怀期待地问。(记者 臧旭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