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泰和
曾经一度受争议的小沈阳,不但终于上了今年央视的春晚,还被北京台和天津台分别“抢”去做“压轴”,可以说,除夕一夜,名噪全国。
如此的“火”,说明啥呢?
一是观众渴望一个“新”字。年年办春晚,年年不如意。有人说,不是办得不好,而是众口难调;还有人说,不如今后甭办了。依我看,所谓的众口难调,不过是遮掩无能的托词罢了;而“甭办了”,则更严重,是公开的“不 作为”。
小沈阳一亮相,为什么突然间,众口就一下子能“调”了呢?
可见,秘诀就是一个字:新。他的着装、扮相、表演的形式以及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以往所未见。正是这个“未见”,才使观众觉得鲜,感到奇。在央视的春晚,他是和赵本山等3人同台,在北京台、天津台,基本上是他一人主“耍”,那种与众不同,显现得更充分。
央视的导演及演员并非不想新,他们年年也在想新点子,可惜终究没能“新”出亮眼的东西来。演员们在台上自以为新,观众们在台下却仍觉索然无味。这至少说明,导演、演员的新,与人民大众的新,存在差距,没有接轨。
二是观众渴望一个“乐”字。
说老实话,中国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劳累了一年,辛苦了一年,除夕之夜围坐在一起看春晚,是想图个乐,轻松轻松。如果春晚让大家享受不到那个乐和亲热,导演和演员就应该反省。毕竟,文艺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作为电视主流媒体的老大,央视的春晚当然应该有感召力,但切不可忘记4个字:“寓教于乐”。感召力必须不露痕迹地融和在“乐”之中、“情”之中,从而发挥其春风化雨的功效。否则,不如去看文件,听报告,家家户户何必要守在电视机前盼春晚呢?说到这儿,不由得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有些话是不该忘、也不该丢掉的,比如毛泽东同志早就提醒过我们的一句词:喜闻乐见。春晚其实是在做文艺,而社会主义文艺的第一要务,应该是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倘若真的叫老百姓喜笑颜开了,感召力便在其中了,凝聚力、向心力也会在其中了。
不要不服赵本山,更不该指责赵本山“霸”了春晚。凭心而论,这么些年的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哪一个没有“教育”?只不过他将“教”比较好的“寓”进了“乐”之中,所以百姓们也就“乐”于受“教”了。今年,他又将徒弟小沈阳的“新”带进了春晚,究其实,是给春晚吹了一丝儿春风进来。
所以最后我得说,一个新,一个乐,值得春晚的策划者、导演及演员们深思,也值得所有的文艺工作者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