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2009 各行业视频大拜年
·赢·享 2008年度商业精英访谈
·海奥教育中小学快乐寒假实用指南
·佳世客副总经理尚惠杰网谈实录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08版> 正文 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回家过年的另类故事
 

青岛新闻网 2009-01-24 12:16:48 东方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一年岁将尽,万里未归人。”这是因谈春节归家团聚的话题,想起的小时候读过的两句诗。可见一年除旧迎新之际,对于漂泊在外的人们来说,回家是永恒的主题。

    然而,在古代,从生产规模上来说,中国是小农经济;从社会组织来看,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那时最高的道德就是“孝”,“孝”的精义就是在父母膝下承欢,孔子就教导人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客观上人们很少有外出流动的必要,内在缺少一
睹外面世界精彩的冲动。因此,在没有战乱、没有大的天灾人祸的正常时期,人口就不会有大批量的流动,更不会出现像当今一样的大规模春节返乡的人潮。

    那时,社会上正常流动的人口是少量的,他们大多是:求学或游宦的士人,流通有无的商人,为国家服军役或徭役的民众,和一些脱离宗法网络控制的游民。这些漂泊在外的人们时刻在想念着家,特别是在岁末年关之时,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诗经·采薇》就有“曰归曰归,岁亦莫(同“暮”)止”的诗句,这种慨叹在全诗中反复出现。然而,军人以保卫国家为职责,侵略者没有赶跑,只好坚持在岗。

    春节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把它固定在一年岁末,就是因为,此时农活已经完毕,有了余暇;稼穑皆已归仓,有了物质基础。人们此时要祭祀祖先和各路神灵,感激他们的保护;也要慰劳一下自己,舒解一年的疲劳。于是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习俗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形成了。《诗经·七月》中写道:“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公堂”是家族公用活动场所,全家族的人们端着酒杯,在这里共祝新年的到来。

    既然与家人团聚已经成为过年的传统,不能回家的人自然就会产生孤独感、漂泊感。艺术家、诗人把这些情感浓缩为咏叹,从三千年前一直唱到现在。这些作品里面充斥着怀念、向往和不能实现的惆怅和哀伤。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七十三岁了,妻子儿女都在一起,但生活在颍州,远离家乡,到了岁末,他就感慨;“七十四年明日是,三千里外未归人。”

    其实,这些哀叹也是一种对情结或压力的纾解,人们从抒发中可以获得解脱。这里我倒愿意说一个别样的岁末还家的故事。去年除夕,孩子还在国外学习。我和老伴以烤白薯消夜。妻说,哪有大年初一吃白薯的,我说,有啊,我给你讲一个过年吃白薯的故事罢。

    1960年代初,文艺演出很活跃。有福建某剧团进京调演,演了一出《三家福》就是写吃白薯过年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位乡村塾师姓苏,辛苦一年,挣了二十两银子准备回家高高兴兴与老伴过年。不料,走到半路,碰到一位妇女正要投河自杀,苏老师赶紧把她救了下来,一细看,原来是同村的船工娘子。苏老师开导她不要投河,船工娘子哭诉说不行,丈夫出去一年了,渺无音讯,家里欠了人家许多债,债主天天催讨。丈夫可能死在外面了,她一个人撑不起这个家。苏老师赶紧安慰她说,船工大哥还在。娘子不信,苏老师为了使她相信丈夫还在,就说船工大哥托他给娘子带平安家书来了。娘子高兴了,问信在哪里?老师装出摸索包袱、找书信的样子,最后遗憾地说:“忘在学堂了。”娘子又哭了,认为老师是哄她、欺骗她,还是要跳河。苏老师没办法了,赶紧说,大哥还托我给你带来银子呢!娘子转悲为喜,急着说,苏老师,你怎么不早说,赶紧把银子给我吧,我要还债、买年货过年哩。老师拿出自己一年的束脩,一块银子——二十两,也不能当面切割,一下子都给了船工娘子,他只好两手空空回家了。

    苏老师的老伴也在等他拿钱回家办年货,没想到老头什么也没拿回来。不过老太太也很善良,为老头救了一条人命而庆幸。可是过年吃什么呢?岁末寒冬,当地只有白薯生长,老夫妻俩就想到地里偷点白薯,以渡难关。傍晚,二人拿了口袋先到土地庙,向土地神祷告,问土地神自己是否能偷点白薯充饥?祷告后,苏老师以掷珓子方式占卜,如得到珓子正面就是神许可了。他的祷告被邻居的男孩听到了。他本是除夕来看守田里的白薯的,听到苏老师的祷告先是感到可笑,后是感动。夜色漆黑,老师掷出的珓子,男孩偷偷改为正面。老师看神准许了,很高兴,可是到了地里(男孩家的地),老两口力气小,挖不出多少;在夜幕掩蔽下,男孩帮他们挖了一口袋。老两口还以为是神仙显灵呢。

    大年初一这一天,老两口以它为饭,还自娱自乐,自言自语说,他们吃的白肉、红肉,实际上就是白瓤白薯、红瓤白薯。男孩回家跟妈妈说了苏老师“偷白薯”的情况,妈妈也很感动,天亮了就拿着年货,给苏老师拜年。船工大哥也终于在除夕回到家,听了妻子的诉说,知道如果没有苏老师急中生智的救援,他就要家破人亡了。大年初一,他们一家也到苏家来拜谢。两家人到了苏家,看到苏老师吃食和自得其乐,都是又哭又笑。三家人在守望相助中体会到了人世的温馨。

    在回家过年的故事中,这个故事有点另类。然而古人写了这个故事,是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多么艰难的世事中,也会有相濡以沫的人们,展现着人类良善的一面。(作者 王学泰)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