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阅兵整装待发
长安街加强抗碾压能力 武警方队已经开始集训
冬日的北京正在悄悄酝酿一场新的盛典,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将取代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鸟巢”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实力的舞台。
3月起,长安街沿线路面开始加强抗碾压能力,准备在10月1日那天,等待成千上万名中国士兵从上面排山倒海地越过。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这群中国最可爱的人曾以整 齐划一的表演征服全球40亿观众。
金水桥5个桥面的加固修缮1个月前就已展开。人们期待着10月1日那天,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或将穿过这里步入敞篷阅兵车,沿着长安街由西往东检阅三军部队。十年前的阅兵,他也是一位重要的见证者。在一张新华社记者当时拍摄的照片上,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胡锦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和其他常委一起向广场上的人群挥手致意。
部分方队已开始集训
天安门对中国人的吸引力一直是巨大的。1月8日下午,零下10度的低温也没有抵挡住张羽对这个中国政治中心地的向往。晚上离京前,这位25岁的河南青年拎着行李和同事来到广场上的各大建筑物前合影留恋。“比想像中壮观。”瑟瑟寒风中,望着他朝思暮想的圣地,张羽兴奋得笑了起来。
他第一次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是在1999年国庆那天的电视机里。今年国庆,他说,他一定会和家人一起收看阅兵的盛况。“平常我们都是过自己的小日子,而在这样的时刻,则格外能感觉到自己和祖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军事迷,张羽最期望看到歼十战斗机、导弹这样的武器装备。“可以展示国威,凝聚人心。”
在位于天安门两侧洗手间门口的小卖部里,展示国威的阅兵镜头每天都在轮番播放。柜台上展示的均是跟阅兵有关的商品,放在最显要位置的是《共和国三次大阅兵》VCD,旁边则被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物传记和纪念品“团团”包围。
一位在天安门执勤的武警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武警方队的集训已经开始,因为北京奥运,集训晚了几个月,总共800人入选,经过几轮淘汰,最后只留下300人。选拔的标准亦相当严格。身高起码180以上,还要看协调性和平常的表现。前几天,他的一位战友刚被刷下来。“听他说很辛苦。”他指了指身上的大衣说:“他们在外边不能穿这么厚的衣服,一站一天,头上还顶着东西。”
女兵方队备受瞩目
去年12月10日,据称中国国防部官员向《香港商报》记者木子披露了些许阅兵的细节。他表示,阅兵“筹备工作目前经已启动”。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北京市各区早在上个月(11月)中就已通过街道办事处贴出告示招收女民兵”。“要求年龄在17至25岁之间,身高1.63米至1.75米的女性。合资格者会参加区里的甄选,最后胜出者会接受为期10个月的专训”。
在以男兵为主的阅兵中,女民兵和女兵方队的出现常常会赢来更多的掌声。采访过1984年、1999年两次大阅兵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建民回忆,1984年女兵方队出现时,群众欢呼声不断。“过去一直穿长衣长裤的女兵突然穿起了马靴、藏蓝裙子、绿色上衣,精神抖擞,令人印象深刻。”两次获邀观摩的英模代表、国防大学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公方彬记得,1999年,由一对孪生姐妹带领的女兵方队经过观礼台时,大家激动万分。“她们让阅兵成为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完美结合。”
完美背后意味着比男兵更多的付出。1999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新华社记者张东波曾经住在阅兵村三四天采访过这支女兵方队。“没有空调和风扇,帐篷里像一个蒸笼。”张东波回忆:“训练的水泥场地表温度最高时达到56度,每一只军靴里都能倒出水来。每天成千上百次地为着两个单调而乏味的动作——摆臂、踢腿。为了练习踢腿,许多队员都在腿上绑上五六公斤重的沙袋。”
媒体演绎猜想热潮
这些细节现在回想起来已没有任何机密可言,可在当时要不是张东波跟女兵方阵领导熟悉,即便是官方媒体也不能踏进阅兵村一步。2009年的阅兵同样神秘。各种猜测纷纷在媒体上出炉。一家网站的调查显示,86%的支持阅兵计划,他们最期待看到的武器是歼十;就连电台音乐节目跟听众互动的话题也是“提到1999年大阅兵,你会想起什么?”
直到1月3日,香港《大公报》才披露了更多的细节。“中央高层批示将‘厉行节约’”,“由总参谋长陈炳德、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等人参加的国庆阅兵领导小组已经成立”,“总装备部、国防科学工业局等单位已经组成工作机构,负责参加阅兵的尖端武器的审核工作”。至于有哪些尖端武器,《大公报》引述“海外媒体”的话称是:“巨浪二型潜射导弹、歼十战机”。
除了武器有所不同,其他方面似乎和前两次阅兵并无二致:由北京军区负责;阅兵村可能还在原地。知情人士透露,前两次,徒步方队是在昌平沙河机场集训,而机械化方队则在通州一处机场。
上上下下的共同期盼
在共和国13次阅兵史上,国庆35周年那次也是个例外。它突破了“十年一大庆,五年一小庆”的惯例,而是足足大庆了一把——受阅部队共10370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首次参加阅兵。人民的激情上升到了沸点。“比上世纪50年代的阅兵都高。”采访过1957年、1984年两次大阅兵的新华社摄影记者郑震孙回忆说。公方彬也对群众的热情至今难忘。“虽然是组织的行为,但整个过程中已被情感所包围。要不然北大学生怎么会打出‘小平您好’啊。”
1984年的中国万象更新。改革春风的沐浴下,从文革十年动乱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有了更多的工作和生活自由,被人民公社制度束缚了若干年的农村生产力更是一下子被解放出来。“农村改革的胜利在1984年几乎达到了顶峰。”公方彬说,全民都希望看到成就,“所以需要借阅兵展示改革开放的成果,鼓舞民心。”
全民也希望看到军人的风采。从1979年开始,中国军人在接连几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神勇,被群众称为“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战争的场面,群众是看不见的,所以需要近距离向他们展示军队的雄壮。”曾经参与三次对越作战的公方彬对此深有感触。 阅兵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正是那次大阅兵才更强化了这些年的改革成果。”公方彬分析说,因为那次阅兵阐释了很多价值理念:为谁做、怎么做才能得到人民认同?在被“小平您好”肯定之后,邓小平会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
1999年的阅兵背景也并不复杂:“逢十”、中国军队和经济现代化与1984年也不可同日而语。那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军兵种最齐全、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大阅兵。
2009年的中国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内部矛盾很多,外部压力很大。处理不好,现有的良好发展状态会被打破。作为执政党,需要引导民众的情绪。”公方彬说:“如果大家由此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建国60年的成就,会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增强信心,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创造社会产值就容易多了。
公方彬认为,阅兵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它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所调动的激情和信心,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推动是相当大的。而在郑震孙眼中,阅兵不仅是政府想要展示自己的成就,更是群众的愿望。(刘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