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元大礼包免费赠送啦
·45万元现金大奖征集创意作品
·满汉全席年货礼盒团购热销中
·专题:抵制网络低俗之风
法治频道>依法维权> 正文 旧报全文检索 版式检索
汽车业无三包 市民60万买豪车一年半返修40次
 

青岛新闻网 2009-01-11 06:52:05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刘先生买部豪华车不到一年半返修40多次 因汽车行业“三包”缺失他无法合法维权

    花将近60万元买回豪华车之后,市民刘先生就开始了一场关于修车的梦魇。车门密封条、汽车导航机头、装饰条、前后座椅、电磁阀、电动方向盘……短短一年半,这辆豪华轿车居然返修了40余次!“这辆车到现在只跑了5万多公里,起码有十分之一的车程是花费在往返维修站与单位的路上!”刘先生说,他已不满足于维修点随叫随到的热情服务,可他提出退车换车要求时却发现,汽车行业竟然没有规定退车换车的“三包”政策。

    “三包”缺失——这道坚实的“行业壁垒”挡住的不仅仅是刘先生合法维权,也阻碍着全国2200万私家车使用者的维权之路。

     买车一年半 返修40次

    花60万买部豪车的刘先生想退车换车遭拒绝

    岛城一家公司经理刘先生是名爱车人士,2007年6月份,他在青岛花近60万元购买了一款顶级的美系豪华轿车。没想到,两三个月之后,噩梦开始了。

    “第一个故障,还是我朋友发现的。”2007年夏天的一天,刘先生开车载着朋友出门,朋友刚上车就冒出一句来:“车里怎么一股霉味啊?”两人好一番检查,结果在后座脚垫下面发现了一大片积水,有的地方都长毛了。到维修站一检查,原来是汽车后门密封条漏水了。“就你这车还值60万?”听着朋友这半开玩笑的戏谑,刘先生感到非常尴尬。从维修站拿回车,刘先生原以为万事大吉了,可麻烦事开始一件接着一件地来到。

    “汽车喇叭到现在已换了两套了,导航机头换了两套,前排座椅换过了,电动方向盘修过了,B柱装饰条修过了,中央扶手修过了……”刘先生一口气说了近二十处故障。“这些都是小毛病,还能勉强开到维修站去,可有时候,这车连开都不能开。”去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刘先生开车加油后,发现电磁阀坏了,汽车打不起火来,没办法,只好等着维修站的工作人员赶来拖车。到现在,刘先生的车已经先后修了40余次,“每次都是修过就好,开几天又出毛病。”刘先生说,虽然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位一直没出问题,但频繁的修理已经影响了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他决定提出退车换车的要求。

    但刘先生的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刘先生说,他先后多次拨打汽车厂家的服务热线,但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答复,无奈之下,他拨打了厂家所在地的12315投诉热线,“那边已经备案了,必要时我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我的权益。”

    只要关键部件完好就不能退

    “修的次数确实挺多。”刘先生的说法得到了维修站姜站长的证实,同时,他还表示,所有的维修都已经登记在册。姜站长表示,反复修理的确给刘先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但他们一直在免费为刘先生修理,而且不管任何时候都是随叫随到,尽量保证刘先生用车方便。至于是否能够给刘先生退车,姜站长表示,只有总公司那边才能决定。

    “对不起,我们不能满足你退车的要求。”对于刘先生提出的退换车辆的要求,汽车生产厂家的代表李铭做出了明确答复。李铭表示,根据汽车行业的“通常做法”,售出汽车只有在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部件发生了无法修复的故障,才能够满足消费者退车换车的要求,因为刘先生的车出现故障的都是些不影响驾驶安全的部件配件,还不到换车退车的地步。“这么多毛病集中在一辆车上,据我所知,属于个例。”李铭表示,他们将调派专业人员给刘先生的车做进一步检查。那是否能够彻底修好刘先生的车呢?李铭表示无法作出承诺,但可以通过延长保修期的方式补偿刘先生的损失。

    “依照他们的说法,这车我得修到什么时候啊?”刘先生无奈地说。

    2008年年初,孙女士购买了一辆轿车后,故障频发。先是汽车油表无法正确显示数据,接着车内音响、前后雨刮接连出现问题,还经常开着开着就死火。找到经销商以后,孙女士得到的答复是,只能修不能换。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12月21日,维修站的一名工人私自驾驶着孙女士的轿车外出,结果因为当天下雪路滑,撞在了行道树上。见责任全在自己这方,而且车已经撞得无法修复,经销商才无奈接受了孙女士的换车要求。

    呼之不出 “汽车三包”路漫漫 记者调查发现国内汽车消费维权面临“三难”境地

    第1难题

    汽车消费无“法”维权

    直到现在,遇到汽车产品质量的纠纷,国内基本上还是依据《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来处理,并没确立一个具体的行业性规定,或者规定明确的“三包”政策。

    “刘先生买到的,是辆‘柠檬车’。”长期从事汽车销售业务的郭先生告诉记者,在美国,这种大病没有、小病不断的车被成为“柠檬车”,意指这车像柠檬一样吃着又酸又涩,但扔了有些可惜。针对这种现象,美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制定《柠檬法》,要求对保修期内新车,如果经历数次修理(次数各州均有不同),仍不能保证正常的使用状态,或者在保修期内累计一定天数无法使用(一般为30天),汽车生产厂家就要为消费者更换新车或退还车款。

    “其实,《柠檬法》就是‘三包’的法律体现形式。”郭先生说,早在2001年,汽车行业就传出要制定“三包”规定的消息,不少省市也出台了地方性的汽车“三包”草案或暂行办法,但始终未见国家性的汽车“三包”政策出台。2006年前后,又多次传出“三包”政策草案公示的消息,但每次都是“光打雷不下雨”。对此,郭先生说,三包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归根到底,是厂家与消费者博弈的结果,“站在哪一方或者站得靠近哪一方,这都是很微妙、很敏感的问题。”郭先生说,这与汽车产品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与普通家电不同,汽车质量纠纷往往牵扯到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损失问题,这是厂家极度不愿承担的,自然也不能像普通家电产品那样,承诺三包,保退保换。

    第2难题

    消费者被当“球”踢

    “问题是你找谁退车?”家住四方区海云社区的王先生曾经拥有一辆国产轿车,因为汽车内部电路故障迟迟得不到解决,最后换了一辆菲亚特。王先生告诉记者,当初汽车出现问题之后,也是反复修了十多次,一直得不到解决。“后来,我干脆提出换车。”王先生说,这时候经销商和厂家开始互踢皮球。经销商说要退换车辆必须与厂家协商,而厂家则表示,经销商全权代表厂家,消费者的所有诉求都要与经销商联系。就这么耗了几个月以后,王先生实在没精力纠缠此事,退换车辆一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

    其实,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了“谁销售谁负责”的原则,《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有关售后服务需由经销商自己负责。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以上规定往往被人为地淡化处理甚至歪曲回避,消费者经常要越过经销商,与厂家直接谈判、维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知名汽车品牌4S店负责人表示,如果出现了购车者要求修、退、换车辆的情况,厂家往往要求经销商出面解决问题,从而缓解矛盾和规避责任。但经销商自己也有顾虑,“最担心我们经销商退了换了,可厂家又翻脸不认账,那损失可就大了。”正是因为经销商和厂家各打各的算盘,才会出现消费者被经销商和厂家像球一样“踢来踢去”的窘境。

    第3难题

    维权成本高得吓人

    因为汽车是一种动态商品,所以质量责任很难界定,很多经销商都会以“驾驶不当”或“违规操作”为借口,搪塞消费者的维权要求。一旦出现质量纠纷,必须经过专业机构的鉴定。但据记者了解,国家级汽车检测中心在全国只有5家,而在青岛还没有具有新车检验资格的鉴定机构,所以,一旦汽车发生质量问题,一般只能由生产企业自行检测,这就很难保证检测结果公正、客观。此外,根据我国的行业管理惯例,一般都是“谁主张谁举证”,这更增加了购车者的维权难度。进行车辆检测需要花费高额的鉴定费用,还要经过复杂的申报程序,这些都不是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所能承担得起的。目前,消费者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只能通过消协或其他社会组织解决购车纠纷,但这些部门往往只起到从中斡旋的作用,无法根本解决矛盾,这也是导致砸车秀、拉车秀频频上演的直接原因。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早在三四年前,就有人提出,建立独立于汽车厂家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机构,专门负责对汽车产品进行技术鉴定。同时,建立专门的“行业基金”,承担第三方检测的费用。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一构想始终没有实现。

    瘦驴拉、大锤砸,为何这些另类“维权”频频上演?据记者了解,这与国内汽车市场缺乏明确的维权机制,私家车消费者维权艰难有着必然的联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汽车“三包”政策的缺失,这直接影响着汽车购买者维护自身权益,使得中国汽车维权出现了“只修不退”的怪异现象。

页面功能  [ 评论 ][新闻爆料][ 小字][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