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残奥帆赛开始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昨天,记者走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看到很多残奥帆赛赛会已经提前进入角色,他们当中有电瓶车驾驶员,有残奥分村的志愿者,有筹备9月2日火炬传递的志愿者。
到奥帆中心服务5个月
4月20日,张海宁作为电瓶车驾驶员志愿者进入奥帆中心,他将一直服务到残奥帆赛结束,5个月的时间,奥帆中心成了张海宁的工作岗位。
张海宁是交运集团的员工,过去一
直开大车,驾驶技术是一流的,所以顺利通过了驾驶员志愿者严格的考试。开电瓶车和开大车还不一样,因为这个工作要一直在户外工作,风吹日晒雨淋,这都成了家常便饭。从12时30分上岗,到晚7时下班,张海宁每天都要持续工作6个半小时。
“4月份刚上岗的时候,因为天气转暖了,家里把冬天的衣服都收起来了,但上岗以后发现海边风大,一天下来冻得受不了,又把面包服重新找出来穿。”张海宁说,现在天热了,每天在奥帆中心里跑几十圈,皮肤晒得一天比一天黑,但在这里为奥运服务,心里感觉很快乐。
因为奥帆中心里有很多外国运动员,张海宁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专门补习外语,简单的对话学会之后,又学习每一栋建筑的英文名称,做好了功课之后,他总能把乘客顺利地送达目的地。
据了解,服务残奥帆赛,对电瓶车驾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轮椅人士“乘”电瓶车时,会抓住电瓶车后面的栏杆,然后坐在轮椅上让电瓶车带动轮椅前进。这就要求电瓶车驾驶员要保持车子匀速行驶,尤其是在转弯时要控制好速度。对于这些,张海宁很有把握。
熟悉了残奥分村里的一切
纪韩是奥帆中心的老志愿者了,在奥帆赛期间,他就在奥运村里服务。“和我一起工作的有一名52岁的美国志愿者叫杰姆,他已经连续在4届奥运会两届冬奥会上做志愿者,我从他的身上感受到浓浓的奥运热情,这种热情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工作。”纪韩说。
20岁的纪韩是上海海洋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残奥帆赛期间,他将在残奥分村工作。“经过前期的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给残疾人运动员服务时,要先征得他们的同意,不能光有热情,那样反而会给运动员造成不舒服的感觉。”纪韩说,“对残疾人运动员的残肢,要视而不见,这样不会让对方难堪。就连推轮椅上坡时身体该往前倾,下坡时身体该往后仰,这些细节我们都培训过了。”纪韩在残奥分村做志愿者,他已经熟悉了那里的一切。“残奥分村房间里的设置非常人性化,为残疾人运动员考虑得特别周到,比如说,房间里床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80厘米,方便轮椅活动;桌子角都用软质地的东西包起来,防止残疾人运动员摔倒时磕伤;服务柜台限制高度,让轮椅人士可以方便地办手续。”纪韩说,他了解了这些,将可以更好地为残疾人运动员服务。
曾给摩纳哥亲王当解说员
火炬传递团队志愿者姜墨林也是奥帆赛上保留下来的优秀志愿者,9月2日,残奥会圣火将在青岛传递,姜墨林现在已经忙得不可开交:统计火炬手的各种信息、准备火炬手的材料、物资筹备……这一切都要姜墨林和他的同伴来完成。
到奥帆中心来做志愿者时,姜墨林刚刚高中毕业,但看上去他要比实际年龄显得成熟很多,这和姜墨林的自身经历有关。“我高中是在西安外国语学院附中读的,所以16岁的时候,我就离开父母过起了独立的生活,这段经历让我得到了很多磨练,也提高了我独立处理各种事件的能力。”姜墨林说,因为英语不错,他报名参加奥帆赛志愿者后,顺利地通过了各种考试和培训,在奥帆赛期间被分配到贵宾船上做比赛的解说员。
“刚当志愿者的时候,对帆船比赛还一点不了解,被录用以后,我就开始恶补帆船知识,白天参加培训,晚上回家上网搜一些帆船知识的介绍,还要不断地背诵一些专业术语的英文译法。”姜墨林说,“我喜欢体育,体育运动其实也是相通的,经过前期的知识储备,再完整地看一场比赛之后,我就对这项运动比较了解了。”
奥帆赛期间,姜墨林曾在贵宾船上为许多尊贵的客人讲解,其中有摩纳哥亲王、国际帆联副主席等。在残奥帆赛上,姜墨林的角色发生了转换,他正在为残奥会火炬在青岛传递而努力工作着。记者 闵妤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