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乘用车企业2004年出现的低谷或许又将于四年后的今天重演。
在乘用车信息联席会7月中旬召开的年中会议上,各个厂家都上报了各自上半年的完成销量情况,结果是,除了7家企业外,其余乘用车企业都未能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有些甚至仅完成了计划量的12%左右。
库存压力
美国CSM亚洲公司上海代表处新兴国家汽车市场预测总监张豫表示,他们将继续坚持年初预计的600万辆全年销量,这一数字,远远低于车企自己乐观预计的总数700万辆。
而J.D.POWER亚太区中国区总经理梅松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在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中,J.D.POWER已经紧急修改了今年年初对中国乘用车的预测,由年初的620万辆调整到595万辆,比目标下降4%。经过调整,今年乘用车虽然仍比去年全年的542万辆增加了9.7%,但这一增幅将是2003年以来增长首度低于10%的一年。
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完成原定销售计划的分别为一汽马自达、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东风本田、一汽夏利、吉利、奇瑞;完成率分别为57.7%、54.6%、50.3%、52.7%、50%、67.3%和69%。
虽然,从完成情况看,吉利和奇瑞的完成率超过三分之二,这并不能说明这两家企业今年上半年销售业绩异常突出。“销售数据中包含了出口的数量,而外资企业是没有出口量的。” 张豫认为。奇瑞今年定的目标是30万辆,而去年全年,奇瑞包含出口的销量已经超过38万辆。同样,吉利去年销量17.8万辆,今年目标仅定了15万辆。
“去年到今年年初,市场情况非常好,使一些厂家特别乐观,纷纷调高了今年的产销目标。”张豫认为,这也是导致一些厂家计划与实际完成率相差悬殊的原因。
上海通用去年完成50万辆不到,今年目标计划为56.5万辆,一汽丰田去年销量28.2万辆,今年目标锁定41.61万辆;北京现代由去年完成量23万辆,今年目标提升到38万辆;长安福特去年不到22万辆销量,今年目标提升到31万辆。
而从批发数上看,目前排名前三的基本与去年相同,分别是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销量分别为27.2万辆、26.9万辆和24.8万辆。
但是,张豫和梅松林也一致认为,由于完成数量都是按照批发数来计算,而一些厂家为了使销量增长,不惜压经销商的库存,或者将车辆销售至自己的销售公司,这些都没有计算在内。
前6个月,汽车批发量增加17%,但J.D.POWER通过调查,发现销售并没有大幅增长. J.D.POWER亚太区总监John Bonnell透露:“据从上海北京深圳经销商处了解,销售并未显著增长,新车的需求暗淡,有较多库存产生。”
“目前谁也说不准市场上库存有多大,”一位集团经销部老总向记者透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集团内所经销部的近十个品牌,或多或少都有库存,多的超过100辆,比月销售数量高出一倍,少的也有三五十辆,整个集团加起来近千辆库存。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全国的库存数量少说也有十五万辆以上。事实上,按照记者从包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广汽丰田、广州本田等几家主流经销商处统计的数据,仅这几家企业的库存数量就超过15万辆。
经销商压力
库存的压力已经严重扰乱了市场价格。“经销商的日子很不好过。”上述集团经销商老总透露,以往很多品牌的经销商,在老车亏本卖的同时,新车还是能带来一定利润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连续上市的新车,市场反馈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一些新车刚上市就面临动辄上万元的降幅。
目前很少有4S店赢利的。厂家的销售网络发展太快,导致市场分羹者增多,一些厂家为了增加销量,推出“集团用户政策”,“五星奖金”、厂家补贴等各种变相降价措施,但这进一步催生了经销商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恶性竞争。有些品牌已经出现了“集体亏损”的情况,一些经销商正筹划退出。
在这样的市场表现下,一些厂家纷纷减产。记者从一位零件供应商处了解到,8月份,全国所有的汽车厂家平均放8天左右的奥运假。与此同时,他们公司来自厂家的定货计划纷纷减少。例如上海通用南厂的订货计划由此前的每月五六千辆降低到2800辆;上海大众领驭由此前的七八千辆减少为1600辆,POLO由此前的七千辆左右减少为2400辆,一汽丰田卡罗拉由此前的13000辆左右减少为3000辆。
一些厂家也调低了经销商的销售任务,如上海通用雪佛兰调低经销商目标20%—25%;而广州丰田,为了解决经销商的资金压力,制定了新的政策,允许经销商可以跨区域销售;上海大众则表示,继续完善销售系统,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