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23岁的青岛大学音乐教育学系毕业生赵鑫一直在为找工作四处奔波,虽然有一些广告公司、营销公司表示愿意录用他,但因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他没有签约而是前往岛城一家媒体见习,每月只有600元的生活补助收入……“像我们这些艺术生能找到专业对口、收入不错的工作难啊。”昨天,赵鑫面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不住地感叹。
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
岛科技大学等岛城高校了解到,除海大暂没有艺术类毕业生外,其它3所高校今年共有1074名艺术类毕业生,目前平均签约率为65%,远低于各高校目前80%的平均签约率。
现状:
艺术生择业遇尴尬
类似赵鑫这样在毕业后择业的过程中遇到尴尬情况的艺术生并不鲜见。青岛大学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陶鑫最近也在为找工作忙碌着,他面试了一家酒店和一家琴行,对方录取的“工种”为演奏师和调音师,但他犹豫再三还是没签约。“我们这个专业最对口的工作是到乐团工作,但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陶鑫说。同是艺术生学习平面设计的辛艳丽在面试了十几家公司后,最终选择了一家直饮水公司做推销员,她称看好的是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而学习公共环境艺术的伊思思现在很郁闷,因这个专业很冷门,公司招聘员工一般要求有两年工作经验,她将简历投递到很多公司,但连面试机会也没得到。
青岛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杜主任介绍说,学校艺术学院共有260名毕业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绘画3个系,因学生们6月底才正式毕业,所以就业率仍在变动中,就昨日统计数字看,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到65%,而学校平均就业率近80%。“艺术类学生总体就业情况不是太好,学校也正在为此努力。”杜主任说。
调查:
“艺考热”背后有高成本
最近几年,国内各高校都在想尽方法扩招,特别是艺术类扩招的速度在逐年加速,这使得艺术类招生门槛不断降低,只要专业成绩过线,较低的文化成绩就能被录取。这让想谋求一纸文凭的考生,像是找到了希望的稻草,成千上万考生纷纷走上“艺考之路”。记者通过随机采访青大、青理工大、青科大等学校艺术类学生,发现其中“弃理转文再转艺、弃文直接转艺”而半路出家的考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据了解,2008年山东省艺考报名人数为16.1万。据统计,今年报考青大、理工大、科技大等岛城院校美术专业的考生非常火爆,每所学校报考者都达上千人之多,很多考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增加录取率,一人往往报好几个学校,同时还花钱聘用专业老师来指导考试,这样考试成本势必增加。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系的赵鑫同学介绍说,他今年本科毕业,从艺考报名开始加上大学四年学习的费用,粗略估算达到7万多元。因他是在青岛参加艺术考试,同其它同学相比,还省去近万元差旅费。“现在毕业工作了,但挣得钱还非常少,要换回自己4年学习所花的成本,可能还要好多年。”赵同学腼腆地对记者说。
困惑:
一纸文凭多少“含金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高校在对外宣传时,夸口学校就业率达到90%以上,但实际上很多艺术类大学生走出校门后,根本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对记者说,艺术生的学费是普通生一倍甚至更多,因此艺术生是学校的重要“财源”,但学校往往只注重了招生的环节,艺术生毕业时,学校才感到了学生就业的压力,但已是无能为力。为了生存,不少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干脆改行,去应聘文秘、营销等工作;有的干脆重新拜师学艺,去学一技之长来谋生。
青岛大学艺术类毕业生王正同学告诉记者,他们班共有54名学生,除12名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外,其它同学均参加工作,同学们的就业去向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还有些同学选择了小的个人工作室,他们的专业为音乐教育学,但没有几名同学去当音乐老师,同学们找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占不到一半。
面对大学艺术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实际问题,有的高校负责人曾公开表示,现在社会就是提倡大学生要一专多能,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我们花了这么多钱交学费,但学校究竟教会了我们多少一专多能的知识?”青科大学习工业设计的宋同学对记者诉苦,仅靠从学校拿到的一张毕业证很难在社会立足。
建议:
面对诱惑需要理性
对于目前的“艺考热”,一些学生家长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家住市北区的赵健告诉记者,因为有不少“艺考生”文化课不太好,为走捷径选择艺考,但如果没有较好的文化课功底,艺术专业也不会得到长远发展。在重能力高于重学历的今天,空有一张文凭又有何用?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崔凤教授介绍说,从这几年艺术考生就业情况看,“艺考热”现象的确出现了畸形发展的一面,这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层出不穷的“文转艺”现象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资质总体水平的偏低。学校大规模扩招、扩建与教育资源建设不同步,导致教学质量和人才水平下降,庞大的毕业生数量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增大。
“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我们提倡艺术类考生先就业后择业。”青岛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谢主任对记者说,学校现在也正在调整思路,致力于培养一专多能的大学生,同时希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和就业观,最好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如果找不到,可以先到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小型公司工作、锻炼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再次,学校也提倡学生依据专业优势自主创业。 记者 锡复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