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足球再度梦断世界杯,各界从各个角度进行着反思。18日下午,本市一位正在外地足球俱乐部训练的孩子家长刘先生,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长谈、畅谈中国足球青少年的培养问题,透露了青少年足球训练、选拔中的种种黑幕,其中有些情况记者略知一二,但刘先生披露的许多细节还是让记者感到吃惊。
刘先生称,平时我不敢在电视和电台上发表见解,因为自己的孩子还在这个圈里,怕暴露了声音和身份对孩子不利
,因此对报纸记者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
以下是刘先生的叙述概要:
我的孩子9岁起在本市某足球学校学足球,可以说,我们从一开始就处处感到中国足球的“黑”和“假”。要说足球学校每年花费一万多还不算贵,但如果孩子要想得到教练的“青睐”,望子成龙的家长不得不与教练多“沟通”,不额外“意思、意思”是不行的。有的家长明知教练索要金钱为孩子办的运动员“二级证”是假的,但出于无奈和心理安慰,也只好任其宰割。更令家长吃不消的还有全国各大俱乐部梯队的选拔。为了孩子能向上输送,家长要到处拉关系,花大钱,如果教练号称向足球俱乐部推荐小球员,不管成与否,家长在奉上钱财后还要千恩万谢。
最令老实的家长感到愤恨的还是弄虚作假和以大打小。每到全国各大俱乐部梯队选拔的时候,一些大年龄的孩子突然就冒了出来,比如明明是13岁年龄段的选拔,一大批十五六岁的孩子便出现在各个选拔赛场上。这些大龄孩子大部分是前几批淘汰下来的,通过虚报年龄堂而皇之地再度现身。这些大龄孩子凭借身体的优势横冲直撞,年龄小的孩子技术再好,也根本不是对手。几次下来,老实的家长也变得不老实了,也纷纷想办法弄虚作假。
那么“大龄青年”是如何造假的呢?在二代身份证出台前,造假还比较简单,直接改年龄就行了。二代防伪身份证出来后,直接改年龄就很困难了,但人家也有对策,玩“调包”,玩“套牌”,“借壳上市”。比如张三16岁,王五13岁,王五以真实名字和身份证向足协注册后,取得中国足协核发的参赛证,但参赛证上的照片却不打钢印,张三直接把王五的照片撕下来贴上自己的照片,而且参赛证上还冠冕堂皇地贴上骨龄测试的标志,享用终身,从此张三就彻底改头换面,以“王五”的名字驰骋在绿茵场上。也许若干年后,这批“王五”们就会大量出现在中国足坛,姓名被观众喊得山响,殊不知,他们祖宗八辈根本就不是这个姓,他们也根本不是那个名。他们坐飞机还是要用自己真正的身份证。
足球学校和教练甚至主动帮助造假,因为不这样就要吃亏,而通过以大打小,如果能有球员进入俱乐部的梯队,将对学校的招生大有益处。因此教练选的校队队员也大都是大龄者,偶尔有一两名有点技术的小球员能进入球队,却因打不上主力,得不到锻炼,自信心也就越来越差,就这样一拨压一拨,陷入恶性循环。本来就很粗糙的中国足球,现在变本加厉地拔苗助长,导致没有几个教练好好地教孩子们技术,全都是拼身体,拼速度,练战术,球员的基本功可想而知,即使很多人在青少年时期凭借年龄大、身体壮占了便宜,但长大后技术没有长进,最终往往是昙花一现。所以我说,中国青少年球员在进入俱乐部前就差不多完蛋了,而弄虚作假、以大打小就是中国足球上不去的最大根源。
俱乐部也是这种情况,我的孩子虽然在外地的俱乐部梯队中训练,但由于年龄相对小很多,也是打不上主力,因此我对他今后的发展也基本不抱什么希望。虽然如此,我和我的孩子却也不甘心,就像上了贼船一样,跳下去就是一个死,后悔也晚了。尽管我们还存有幻想,但我对中国足球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看透了,不玩了,足球学校也就维持不下去了。但是各俱乐部目前的梯队基本都招收13岁以上的小球员,要现成的。那么足球学校解体了,今后13岁以下孩子的基础训练到哪里呢?说句难听的话,现在就是还有愿意受骗上当的家长,都不知把小孩子送到什么地方受骗去。中国足球青少年是如此的状况,国家队又凭什么不败?
记者后记:中国的足球圈年龄造假由来已久,始作俑者就是中国足协。自从国际足联上世纪后期开始各级青少年比赛后,中国足协便走上了篡改年龄、以大打小的可耻而可悲的不归路。尽管也并没有在国际足坛取得多少可资骄傲的战绩,但是这种投机取巧、谋取政绩的举动,却严重危害了中国足球的根基,导致的恶果是各级体系趋利效仿,与中国足协激情互动。职业化后,后备培养体系继续以大打小,以期偷机取巧登上梯队。就这样,一批批技术粗糙的大龄青年被“精心”打造出来,取代了那些略有天分却年龄较小孩子的位置。杀鸡取卵、拔苗助长,中国足球乌烟瘴气,从根儿上就烂了,没有明天,没有希望。
这几年中国足协也在试图改变弄虚作假、以大打小的状况,但却没有严格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以至于流于口号和形式,基层依然我行我素。面对那些胡子拉碴的十三四岁的“少年”们,中国足协的各级官员当真看不明白是咋回事?如果是装傻,中国足协当负失职、失察,乃至渎职之责。 本报记者 王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