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生死劫:6万家企业命悬一线
温州20%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但不是倒闭!一般来说,企业只有走投无路才会倒闭,一些选择停工或半停工的企业正处于煎熬状态。
早报特派记者 黄武锋 发自温州
浙江温州,一位制鞋工人下班后走回宿舍。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当地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倪云是有着“中国电器之都”美誉的乐清市柳市镇的一位小企业主。和他众多的亲族一样,他都有着不大不小的一家厂子,为他的同乡“标杆”企业正泰、德力西、天正等做着各类配套产品。厂子不大,只有十几个工人,但却凝聚着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倪云十几年来的心血。
然而今年以来,他却有了要不要关停这家厂的想法。
以前,他生产“磁光片”的原料是6000元/吨,生产出的成品可以卖6500元/吨。但现在,原料涨到了8000元/吨,他却只能卖到8300元/吨,毛利整整减少了200元。不仅如此,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他还从信用社贷了20多万元,千分之八的月息算下来,自己已几无利润空间。
“不用想提价,不然你根本卖不出去。”倪云叹息着说,“原料涨价了,大家都共同分担一点,不能指望下游企业就能承担一切。”压力之下,他的一些亲戚已经主动关掉了厂子,但他依然在坚持,“不做这个,我还能做什么?只要不亏本就行。”
浙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企业成本增加12%
在温州乃至浙江,这样的故事正在四处上演。
除了原料上涨、出口受阻等市场因素外,银根紧缩、节能减排、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等宏观政策,正在进一步把长期处于“粗放式生产”的民企发展模式推向危险的边缘。按照温州民营企业促进会秘书长蒋洁的估算,今年以来各项不利因素的累积,企业的总成本将增加8%~12%左右。
“不但原料涨了,现在供应商还要求先付款再拿货,代理商又必须赊货给他们,而在以前供应商也是可以赊欠的。”温州富康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光荣觉得自己还算幸运,“至少我们还没有停产”。
富康鞋业去年的产值已超过1亿元,尽管由于产品全部内销,没有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但原材料的上涨、工人工资的逐年上升也已让王光荣不堪重负,“我现在最希望就是能拿到银行贷款。”在王光荣身边,已有不少同行出于同样的原因倒下。
更可怕的是,这种“倒下”之势已露出蔓延苗头。
“温州20%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一再强调,“但不是倒闭!一般来说,企业只有走投无路才会倒闭,一些选择停工或半停工的企业正处于煎熬状态。”
支撑周德文判断的,是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的一份调研报告——《关于温州中小企业目前存在的状况的初步报告》。这份报告的结论是,目前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20%左右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的状况,这意味着有6万来家企业正面临生存危机。
“这种情况还可能加剧。”周德文忧心忡忡。
坚守中等待转机
尽管上述数据并不为当地政府所认同,但形势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
早报记者得到的温州市经贸委随后进行的“2008年一季度行业发展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在温州全市26个重点工业强镇的23470家企业中,有1486家处于停工或半停工,停工半停工比例达到了6.3%,其中乐清和平阳的部分工业强镇这一比例在10%左右。
“但你要看到,这还是强镇,如果不是强镇呢?”对于两份报告的数据出入,周德文反问。
温州服装商会、鞋革行业协会都确认参与了温州市经贸委的此次调研,但对具体破产数据和调查方式,各方均三缄其口。
但对主要由各乡镇、行业协会、企业协会自行上报的数据,疑问从未间断。
为了更进一步摸底企业状况,温州市总商会目前专门组织了4个工作组下到各乡镇、各企业进行调研,具体数据将撰写成报告提交。
“从目前来看,真正宣布破产倒闭的并不多,大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一位参与调研的人士透露,“大家都还在等,有转机或许就会马上开工,从温州人的性格来说,也并不会轻易选择破产这条路。”
等待的结果无从得知,但民营企业进入“困难时期”则已成共识。不仅是温州,台州飞跃、杭州南望集团、嘉兴旭莱,一个个地方龙头企业均相继传出资金断链的消息。
温州模式何去何从
事实上,温州中小企业生存危机的征兆,或多或少早已显现。
来自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2007年温州有超过20%的打火机企业没有销售记录。
温州市烟具协会会长周大虎对此忧心忡忡:“温州的打火机企业在一年的时间里倒闭了八九成,年初以来,还在生产的大概有三五十家,还有三五十家在硬撑着。”
上述一幕,在五金、服装、制鞋等行业也同样在上演。
温州市工商部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仅2007年,温州市注销的企业就有3579户,其中,除了服装、鞋、电器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关停以外,温州的一些特色轻工产业也开始出现危机。温州市工商部门为此特地发布了第一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的报告,报告显示,近半数当地的中小企业“存活”时间不到4年。
周德文撰写的一份关于中小企业的分析报告也指出,中小企业目前普遍出现经营上的困难:开工不足、产品滞销积压、三角债盛行、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出现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企业家外逃的严重局面。分析表明,温州七成左右的中小企业成长潜能非常之弱。
这也被外界视作“温州模式”自身的发展瓶颈。
众所周知,温州经济是典型的区域性“块状经济”,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生产同类产品或系列产品,但由于行业自律的薄弱,市场竞争手段偏重于价格竞争;不少中小企业靠模仿别人的产品来竞争;大量中小企业大都从家族作坊发展起来的,实行的是家族式管理,企业的主要职务由家庭成员担任,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由于历史的原因,温州的中小企业主大都文化程度较低,更没有经过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培训,由于家族企业的“排异”性,使得中小企业对外来人才“天生”产生排斥,而这样一来,现代企业最强调的“创新”已然很难实现。
最重要的则是资金短缺。由于大量中小企业的天然缺陷,相对不规范,造成了他们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长期通过民间资金来进行运转,一旦碰到外部环境变化,生存危机旋即“光顾”。
严峻!温州市经贸委在最新一期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中也用上述字眼,形容当下企业面临的景况:1-4月,该市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001.47亿元,同比增长14.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 7.2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方面,1-3月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27.69亿元,同比增长8.6%,但增幅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3.14亿元,同比增长28.9%,增幅同比提高22.1个百分点;亏损面达10.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