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绵阳市文物管理局临时办公地点门口,一辆小货车缓缓驶来,车上,有一块毁损的“大禹故里”牌匾,四个镏金大字依然闪亮。
这块牌匾见证了5·12那场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大禹故里——北川县城沦为一片废墟,不复存在。这里,将作为地震遗址保留。而这块牌匾作为珍贵文物,会出现在将来的地震博物馆里。
这块牌匾只是绵阳市文物管理局搜集的震灾文物之一,更多震灾文物目前正在紧张
的搜集整理中。绵阳市文物管理局通过现代快报,向全社会征集关于这次震灾的文物资料:地震惨烈灾难典型实物、社会各界抗震救灾典型实物、平面媒体和影像资料……
地震博物馆正在筹建
5月22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再次来到灾区北川,殷切地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建成地震博物馆,见证这场特大灾难,纪念亡灵,警示后人,同时为地震科学提供研究对象。”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绵阳市文物局临时办公地点,局长王锡鉴刚刚带队从北川搜集震灾文物资料归来。他说,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后,各界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地震博物馆也将见证这种精神。
“我们坚决落实温总理和上级政府指示,做好地震遗址公园、博物馆的筹建工作。”王锡鉴说,除了救援、防疫、整修道路等工作外,建议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对地震灾难现场进行保护,尽量维持原貌。借鉴唐山地震博物馆、日本地震博物馆等建设经验,召集地质、地震、卫生、水利、文博等方面专家,对现在的北川县城废墟进行调查了解,规划论证方案。
王锡鉴说,此次地震几乎波及了整个四川,也辐射到省外其他地方,汶川虽然遭受重创,但博物馆的名称不一定是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也有可能是四川西北大地震博物馆或四川大地震博物馆。
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紧急行动
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市文物局、绵阳市博物馆就拿出了《征集“5·12”抗震救灾资料方案》,并于5月19日正式组建6个震灾文物征集小组紧急投入征集工作。
“6个征集小组有5个是由各地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挂帅。”王锡鉴介绍,整个资料的征集工作分为北川、安县、江油、平武、绵阳、媒体资料征集六个小组,分区域深入开展征集。
遗址上将建“哭墙”
陈世琼是绵阳市文物管理局北川资料征集组成员之一。地震之前,他是北川县羌族博物馆副馆长,这场惨烈的大地震夺去了他的母亲和孩子的生命,时至今日,他仍然没有找到母亲和孩子的遗体。
“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至今都没有找到亲人的遗体。”陈世琼说起这一切时,眼里已经没有泪水,他的泪水已经流干。 “在遗址上,设置一面墙,上面有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我母亲和孩子的名字也在其中,每年我也可以去那里祭奠他们。”
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陈世琼正在博物馆整理相关资料,突然觉得房屋在抖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地动山摇,又一波地震袭来,砖头、瓦块稀里哗啦向下落。
眼看着房屋就要倒塌,陈世琼一把将同事吴哓红推到沙发下。“当时根本站不稳,也没法向外跑,后来我们两个躲到厕所里,才逃过一劫。”陈世琼逃出来后,看到昔日繁华的大街已经成为一片废墟,耳边到处是喊救命声。
“建地震博物馆是对亲人最好的纪念”
“灰尘很大,一米以外根本什么都看不到。”20分钟后,灰尘小了一些,陈世琼摸索着跑向王家岩的幼儿园,“地震发生时,我儿子肯定刚被我母亲送到幼儿园。”
然而,等他跑到幼儿园时,眼前已是一片废墟,幼儿园没了,小学没了,附近的民政局没了,财政局也没了……
“一座大山垮下来,什么都没了,成了平地……”陈世琼发疯般扒着废墟,然而,什么也没找到……
“然后就开始救人,碰到一个救一个,能救一个是一个。”此后五天,陈世琼抱着一丁点的希望,跑遍了所有医院,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消息。
目前筹建地震博物馆是他最大的希望,“这是对我亲人最好的纪念,对所有遇难的亡灵最好的纪念。”
这几天,他一直往返于绵阳和北川之间,搜集震灾文物资料。
委托快报向社会征集相关资料
得知快报在震后第一时间安排记者赶来现场采访,并组织了志愿者为灾区服务,绵阳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唐光孝很感动。“我代表文物局委托快报作为全国第一家新闻单位参与此次征集工作。”
“快报对这次震灾的相关报道,快报记者的采访笔记、拍摄的照片,快报开展募捐活动的条幅和募捐箱,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唐光孝还希望快报组织的志愿者生活用品也能提供给征集小组。
快报特派记者 高国 陈泓江 发自绵阳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