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密谋黄三角特区战略 欲改经济南强北弱格局
下一个新特区:“黄三角”?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黄河赋》中所描绘的黄河壮丽景象是其他任何江河难以比拟的。然而,沉淀了数千年富饶物质和历史文化的黄河三角洲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沉寂着。直到最近,一份《关于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建设工作的请示》出现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案头,黄河三角洲才撩开神秘面
纱,以打造“黄三角特区”的概念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
此刻,同样处于大河流域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早已率先迈开脚步,沿途串起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以及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数个城市。肥沃的土地、临海的交通优势和开放的环境,使这些城市经过数年的锤炼,成为了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
在此背景下,最早形成冲积平原的黄河三角洲将不再等待。按照山东的设想,黄河三角洲将形成以东营为主战场,辐射滨州、淄博等城市,内连山东半岛城市群,外接东北和中原经济区的新区域经济增长点。北临天津滨海新区,南倚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和经济环境下,黄三角将在未来几年内着力发展依托东营港形成临港产业区,依托黄三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生态旅游区,建设生态渔业畜牧区和高端产业区4大区域布局。
尽管黄三角千呼万唤始出来,但其毗邻日益成熟的山东半岛制造业城市群,拥有环渤海和环黄海的独特地域形态的优势已尽显,黄三角的崛起也指日可待。“黄三角特区”今后发展的思路以及其对山东乃至整个中国所将带来的巨大影响就是本期商势力关注的重点。
“黄三角特区”上路
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富了诸多城市之后的今天,沉寂了多年的黄河三角洲终于迎来了一线曙光,这块沉淀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富饶土地正在逐步被人们所唤醒。今年两会期间,一份关于构建“黄三角特区”的方案被山东代表团送至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案头,黄三角之梦正式开启。
黄河流域新特区
在东营市政府有关部门向记者提供的一份《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决定》中,黄三角将在未来依托东营港形成临港产业区,依托黄三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形成生态旅游区,建设生态渔业畜牧区和高端产业区4大区域布局。
东营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延亮表示,“从2011年到2015年,东营将构建成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等,黄三角开发将上升为国家战略。”
“纵观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北移,环渤海区域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黄三角区域如何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是当前的重点。”王延亮说。
在山东向国务院提交的方案中,就有意提出构建“黄河三角洲特区”的设想。按此设想,黄三角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发展三角洲区域的概念,而是立足山东辐射整个黄河流域的新蓝图。届时,西安、洛阳、郑州等外省沿河城市也将成为中国横向经济带上的重要一环。
而站在山东本土考量,黄三角区域能否成功申办特区,不仅关系到山东“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的把握,也关系到山东在整个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
打破现有单个城市发展思路的瓶颈障碍,寻求整体区域资源共享发展正是黄三角凸显优势的关键一步。此次山东向中央申请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待遇成为黄三角发展的重要依托。
“通常的看法是,现在这个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类似于20年前的经济特区,谁要是获得了这个资格,在经济发展方面就可以占得风气之先,掌握主动。有了这个资格,中央将下放很多权力给地方,特别是在土地、金融、税收等领域给予更大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会有帮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山东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张志远说。
唤醒黄三角
今年两会期间,山东将关于黄三角特区的规划方案带到了北京。早在2006年4月当山东省政府就专门成立调研规划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组,由省发改委牵头,对黄三角规划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论证。当年9月底,山东省政府原则同意了此次上报的调研规划意见。在该方案中,山东提出了以东营市为主战场,包括滨州和淄博部分地区,内连山东半岛城市群,外接东北和中原经济区的黄三角区域整体发展思路。
黄三角处在环渤海地带,与今年年初国务院批复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天津滨海新区遥相呼应。山东在向国务院申报开发黄三角区域的方案中也明确提出,“黄三角将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建成以石油装备、精细化工、橡胶、高效农业、电子信息等重要产业的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
作为最后一个被列入改革试验区的大河三角洲,黄三角为此已经历了数年漫长的等待。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三角就不止一次地被列入山东省发展规划,历届政府工作报告都曾将视线落到三角洲的发展问题上,上世纪90年代初黄三角更是列入山东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但由于黄河尾闾不稳定、生态环境亟待保护等问题,黄三角始终徘徊在门外。
2007年,山东提出构建“一体两翼”的全省整体规划之后,鲁南经济带也随后作为南翼发展重要支撑点备受关注,然而北翼始终缺乏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经济拉升杠杆。今年两会期间,在以省长姜大明亲自带头的山东代表团努力下,黄三角规划应运而生,成为两翼均衡发展的另一个亮点。
黄三角规划预期,到2010年,该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比2005年翻一番,经济总量占山东省比重由目前的1/7提高到1/6以上;财政收入占比由9%提高到10%,将成为山东经济发展棋盘中一颗不可或缺的棋子。
企业新契机
黄三角整体规划已经走向了前台,企业作为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个体因素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关注的焦点。在该规划中,黄三角将重点发展石油工业,积极培育和提升化工、石油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造纸等支柱产业,并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薪技术产业,“力争2010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集团达到10家。”
同时,黄三角区域还将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软件业、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依托现有的石油资源,黄三角还将支持油田存续企业加快改制,在临港产业区兴建大型化工项目。
在融资方面,该区域将促进现有金融机构改革,吸引股份制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
此外,黄三角区域还将转变现有的招商方式,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和跨国企业及国家大型企业的合作,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和经营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黄三角属于山东更属于黄河流域
王法争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代表的“经济增长三角”飞速发展,为拉动全国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母亲河黄河孕育的河口三角洲却一直沉睡。
近几年,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就是新特区)又成为我国下一个阶段探索改革开放新模式的重要途径,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成都、武汉以及湖南的长株潭先后获得批准为”新特区“,至今身为经济大省的山东却让与这一国家大布局无缘。
此时,黄三角特区战略呼啸而来。一旦把三角洲开发与新特区联系到一起,黄河流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豁然开朗。
山东在经济布局上的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从海上山东、胶东半岛制造基地、一圈一群一带(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和鲁南城市带)到新近的一体两翼,每一次战略构想的出台,无论是纵向切分还是横向组合,目的都是使全省区域经济板块协调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三角特区战略的出炉,相较于以前山东历次经济布局的调整,已经有了质的提升,给跨行政区域统筹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的形势是,山东北有天津滨海南有长三角,而产业转移由南向北阶梯行进。作为产业转移的必经地带,山东没有理由等闲视之。可是,我们应该靠什么留住这些项目?胶东三市的制造业固然发达,可是那里和经济发展并肩上升的工资水平也没有理由人为压低,况且,在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的胶东,制造业最为倚赖的土地资源也并不比长三角宽松。
可是,当我们放宽经济和地理的视界,把黄三角纳入整个黄河流域进行通盘考量时,产业、人力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匹配就荡然无存,山东省内两大副省级城市的服务业和资金优势,沿黄九省(区)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互动,黄河三角洲日渐增多的非耕土地资源……
从上述意义上说,我们没有必要把黄三角特区的布局囿于东营甚至齐鲁一地,应该使其在山东诸多大城市的策应下,成为整个黄河流域的新龙头。
如果黄三角在几十年后可以与长三角、珠三角一起,领衔出演中国经济的宏大叙事剧目,黄河边上的座座千年名城,济南,开封,包头,银川,兰州,还有洛河旁的洛阳,渭河旁的西安,就似项链上的珍珠。当这些珍珠一起闪耀时,将彻底改变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格局,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