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放假前,不少学校开了家长会。聊天时,一位家长一句不经意的抱怨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孩子太懒了,在家连个手指头都懒得动一下,在学校竟然还担任了劳动委员,老师还夸他干得好。”一位姓李的家长说。
记者随即在10名中小学生当中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位同学会主动帮父母干点家务活,7位同学从来不干,另外2位同学说:“干不干要看心情,如果心情不好,爸妈让干也不干。”
祖辈代理所有生活小事
上五年级的晓宇最喜欢住在爷爷奶奶家,他说:“住在奶奶家,奶奶对我可好了,不会早早叫我起床,不会让我干这干那。”原来,在自己家的时候,晓宇的妈妈每天早上6点40分就会把晓宇叫醒,叠被子、整理房间等是晓宇每天必须自己做的事情。而在奶奶家,奶奶会把洗脸水调到合适的温度,牙膏挤好,毛巾放好,一切准备就绪才叫醒晓宇,晓宇也不必叠被子,打扫房间,全部由奶奶一手包办。奶奶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上学太辛苦,让他多睡一会儿。”
像晓宇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9月27日下午,记者在几所小学门口看到,接孩子的家长挤在校门口,爷爷奶奶辈的占多数。一位来接孙子的老大妈看见孙子出来了,急忙迎上去接过书包背在自己的肩头,她说:“孩子的书包太沉了,我帮他背一会儿。”于是,就出现了两手空空的孩子在前面蹦蹦跳跳,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书包紧追慢赶的画面。
“为什么要我干活?”
“为什么要我干活?”这是雷先生要求上初中的女儿洗碗时,女儿的反问。雷先生说,让女儿干活只是那天吃完饭后的随口一说,因为是周末,女儿的功课早就做完了,只是想看看她会不会去做,没想到女儿反问了这句话。回想从前,吃饭时,女儿不会主动拿筷子,一定要喊她,吃完了,不会主动收拾碗筷,而是放下筷子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听音乐、上网了。
在子女眼里,父母做家务仿佛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用过的杯子不会主动拿到厨房去洗,桌子上的垃圾不会顺手扔到垃圾桶……
教师:孩子并非天生懒惰
难道,每一个孩子天生就如此懒惰?
96351部队机关幼儿园的戚晓青老师说:“其实,孩子是很愿意用自己的小手做事情的,只是,成人为他们包办了太多。就连老师也会不自觉地犯这种错误。每天在幼儿离园的时候,经常看见一群孩子聚在一起换鞋子、穿衣服。老师会俯下身子,熟练地帮助这个孩子系一系鞋带,帮那个孩子扣扣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中明确指出:教师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让幼儿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让孩子自己动手完成一件事情并给予他肯定的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和动手做事的欲望都会不同程度地增强。”戚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班上有一个小朋友性格非常内向,平时不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也不主动和老师讲话。我们做动手练习的时候,我夸奖他作品做得好,并且让他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讲述自己作品想表达的意思。尽管他结结巴巴,但是看得出他还是很乐意这样做的。”
如今,在早期幼儿教育中,大部分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能够认识几个字、会数多少数字等某种具体技能的掌握,然而,却忽视了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家长:上补习班、练琴占用了孩子的时间
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孩子没有做家务是因为可以利用的时间太少。一位母亲就说:“我的孩子平常上课,早上六点就要起床,晚上十一点才写完作业。周末要上补习班,补习英语和数学。回到家有时间还要练琴,要为考级做准备。有时候周末看到他睡得那么香,都不忍心叫醒他,怎么可能还让他做家务呢。现在的孩子相当一部分都是这样,学特长、上补习班,如果不让他上好像会比同龄的孩子落后一步。”
更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现在学习这么忙,不能让家务耽误了学习时间,即使不学习看看电视、出去走走也能放松精神,干家务不是让孩子更累吗?
“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和今后的升学、就业有着莫大的关系。”这是一部分家长普遍认同的观点。
家长怕影响学习而不让孩子做家务,这种现象在毕业班尤为明显。一位张女士说:“现在竞争这么厉害,要想过好日子就得有份好工作,想有好的工作就要学习好。没听说会干家务就有好工作的。”
孩子缺乏劳动意识请和孩子一起动手做家务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只是对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小时候,家长代替孩子做了很多本该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等到孩子长大了,才发现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了,成了“懒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主张,其中说,要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小孩子动手会摧残创造力。
孩子缺乏劳动意识,往往是其成长过程中众多因素促成的。有时候家长的爱也会害了孩子,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不是曾经扼杀了孩子的劳动萌芽。例如,孩子想擦玻璃时,父母总是会说“别擦了,小心摔着”;孩子想拖地时,父母又说“只要你读好书,其他什么都不要做”……就这样,在善意的拒绝中,孩子习惯成自然,最后不做家务成了理所当然。
当习惯成为自然的时候,家长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如此懒惰。“把碗洗了,把地扫了,把桌子擦干净……”诸如此类的命令也就引起了孩子的反感。正如那两名看心情再决定干不干活的同学所说:“我妈总是命令我干这个干那个,有时候,明明会干的小事也让她弄得心情不好,不想去做。反正她都骂了,做不做也没什么关系了。”看来,让孩子做点家务也是需要技巧的。
齐老师的办法可能对那些为此感到头痛的家长有所启发。
齐老师的女儿对做饭很有兴趣,但是不喜欢做别的事情,于是她采取了因势利导的方法,在假期,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动手做简单的饭菜,等孩子有了成就感之后,再告诉她:“厨房是你自己用过的,要负责收拾干净。吃完饭后,妈妈会把碗筷也洗干净,你也应该这样做。”久而久之,孩子眼里有活了,地脏了会扫扫,吃完饭会把碗筷收拾干净再回到自己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