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不感恩"风波迭起:知恩图报要不要强制感恩
中新网8月29日电 一则“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的新闻日前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也引发了关于受助者感恩心问责和施助者心态的激烈争议。到底是受惠人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还是行善者应“施恩不图报”?
新闻事件
受助不感恩 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受助资格
去年8月,在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的“金秋助学”活动中,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位企业家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帮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入学前,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三分之二的受助学生未给资助者写信。今年夏天,当襄樊市总工会再次组织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无奈之下,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引发广泛关注……
观点碰撞
赞同观点:知恩图报是基本道德要求
截至8月27日,新浪网就“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展开的讨论,已有210729人参与。其中,83%(174898票)的网友认为“应该取消,不知感恩的人很难期望他们将来回馈社会”,认为“不应该取消”的占8.9%(18790票)和“不好说”的占8.1%(17041票)……
不懂感恩,使他们无缘受助。他们因此被称为“无情贫困生”,其实,从他们身上折射的是群体的道德无知……
知恩图报固然没错,但前提是基于平等基础的自觉自愿行为,如果一定要将捐助与回报设置为因果关系,则不免类似一种交换行为,使受助者在饱受“贫困枷锁”折磨之余平添一道“道德枷锁”,从而令捐助本身的慈善色彩打上折扣……
中立观点:慈善捐助模式弊端所致
此事不仅反映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需要重视,还暴露了我们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足,还折射出现行慈善捐助模式中的一些弊端。采用一对一结对子资助模式虽然可以让企业家容易接受,但不可避免地容易出现捐助双方产生心理错位,容易诱导双方在慈善活动中的功利性。而过多炒作,伤害最大的则是处在弱势中的孩子……
感恩缺失需要的是教育不是"惩罚"
诚然,受助的大学生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品行良好,这很重要。但是既然这些贫困大学生不懂得感恩,那么最应该做的,不是取消受助资格的“惩罚”,因为这无助于他们心灵的改善,也会让他们陷入生活的困境,真正需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教育。
当事人说
资助者:他们的冷漠让我寒心
“如果一个受助者连最起码的感恩都做不到,将来如何服务社会?如何能帮助和他们一样的贫困生?企业并不是想从她们那里得到点什么,而是不想让愿望落空”。
“没有给企业家写信,并不表示我冷漠,只是我不习惯这样的方式。我时时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同时,这也让我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反思
“挫折”教育动机是对的,但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样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是怎样?是否有可控性?假如学生这次受到心理上、精神上的伤害和打击,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