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强 贾小飞 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要恢复文革中断的器乐比赛,首先选择了“基础好,起步不艰难”的小提琴;时至今日,全国小提
琴演奏比赛已经开展了八届,而且小提琴教育“始终比其它(器乐)条件好”。昨日,“八小”艺术顾问吴祖强抵青,点评了小提琴比赛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比赛促进小提琴发展
作为现今中国音乐界的泰斗人物,吴祖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进入了文化部“复兴”音乐的计划中。而全国小提琴比赛恰好在1981年进行了首届比赛,吴祖强回忆“要找好安排,基础好”的器乐打头阵,所以首先选择小提琴。后来在1986年,文化部又举办了中国国际青少年比赛,“国家投资给中央音乐学院提高教学硬件,资助选手买好琴”,这样,比赛又客观促进了小提琴发展。
随着全国小提琴比赛一届一届的传承,“各个音乐学院之间互相交流”,小提琴教育在中国发育的条件比其它器乐都好,吴祖强认为小提琴一直就有发展优势。
从通行证到大擂台
“最初举办全国比赛,是为了选拔出好选手,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吴祖强评论,开始的几届小提琴比赛,其实有一个直指国际比赛的选拔目的。虽然这不是唯一的选拔方式,但是通过国内比赛走上国际擂台的选手的确很多,“国内比赛是为配合国际比赛举办的”。
“现在比赛完全放开,可以自由报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都是敞开报名,“比赛成为了一个大擂台”。
“公平”难断但有“平衡”
今年比赛,特别限定了中央、上海音乐学院选手进入决赛的名额,以保证有地方选手入围。“其实最早的比赛就有规定,但是没有这么明确”,吴祖强说,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地方院校的积极性。至于是不是“公平”,吴祖强认为难以定义,只能是说院校之间找到“平衡”,“效果到底怎么样,要到以后看”。
记者 贾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