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无闲人人人挣钱忙
胶州马店镇:八成家庭实现“一户一就业”
7月10日,青岛可隆车业有限公司缝纫车间里,上百架缝纫机“刷刷”地响成一片,20岁的李钰正在机器前
紧张忙碌。李钰两个月前刚从镇里和劳动局联合举办的裁剪技能培训班毕业,同她一起进入“可隆”的50名同学一样,是该镇“一户一就业”工程的受益者。
截至目前,2005年初开始实施的“一户一就业”工程使马店镇80%的家庭实现了“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的目标,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镇党委书记荆振亮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解决农民往何处去的问题。把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大胆提出“一户一就业”的目标,源于马店镇这几年迅速膨胀的二三产业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近年来,该镇结合胶州市三大工业板块建设,在平营路两侧1500米的区域内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工业聚集区,吸引了正大饲料、可隆车业、海众锅炉等众多大企业落户。厨具工业园、南洞工业园、陆家村工业区等工业园区连绵成片。截至目前,该镇累计落户内外资项目150多个,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
企业多了,用工上的矛盾也随之显现。一方面企业缺乏合适的熟练工,一方面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鉴于这种用工信息不对称的现状,马店镇每月邀请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和部分村支书召开劳动力用工座谈会,把企业用工需求登记在册,及时召开供需见面会。镇劳动保障中心还开通了务工服务热线,村民只要打一个电话,中心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向其推荐合适的岗位。
为摸清全镇劳动力情况,该镇将全镇男55岁、女45岁以下、18岁以上的2.08万农村劳动力全部录入到微机中,根据不同工种,建起了10大门类的劳动力资源库,并实行动态管理。采访中记者看到,工作人员随意点击某个名字,其年龄、住址、联系方式、培训情况、就业需求、健康状况等一目了然。
按照“需训结合,供需对接”的原则,该镇还与劳动部门配合,根据企业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先后开设了电工、焊工、电脑、钳工、缝纫工等职业资格培训班,培训工人2500多人。曹戈庄村李君燕、李翠燕姊妹初中毕业后赋闲在家,参加了镇里组织的缝纫裁剪培训班后,在青岛可隆车业有限公司裁剪流水线上工作,月工资1000多元。
年轻力壮的好说,年老体弱甚至身有残疾的怎么就业?马店镇党委副书记曹建忠介绍说,镇里把200多户残疾人家庭统计在册,领导干部包户帮助其就业。张跃屯村一户村民,丈夫腿有残疾,妻子有病。在镇干部的联系介绍下,在马店镇纺织厂干起了门卫,坐在传达室按按电钮,每月收入600元。目前,全镇60%的残疾人在镇干部的帮助下,在企业中的卫生、保洁、园艺、看大门等岗位上了岗。
除了把一部分农民变成工人,马店镇还指导一部分有创业意识的农民变成了小老板。小后屯村的村民赵祝业,手里有俩钱,一直想干点事,可苦于不知道干什么好。今年一开春,镇里举办的第四期创业培训班开课,老赵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报了名。在镇农办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投资20万元建起了养猪厂。再过30天,老赵的第一茬猪就要出栏了。陆家村的杨茂洪利用镇里帮助联系的小额贷款买上了大货车,跑起了长途运输,年收入10几万元。据统计,通过镇里创业培训班,马店镇有120多位农民当上了小老板。
就连今年65岁的白春英大娘,这几天也拎着小马扎和老姐妹们来到和兴食品有限公司摘辣椒把。“活不重,说着笑着就干了,别看俺年纪大了,一样一天争二三十块呢。”马店是传统的农业大镇。该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大小小的辣椒加工企业遍布各村,每年的“十一”到来年“五一”期间是辣椒加工企业摘辣椒把的大忙季节。陪同采访的镇劳动服务中心由进良说,一到这个时候,三疃五庄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太太,都“朝八晚五”按时到加工厂“上班”,如今的马店,是户户无闲人,人人挣钱忙。梁学勇刘振华庄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