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从惨淡经营 到名嘴“批发”
易中天肯定没想到,他的《品三国》书稿能拍出500万元的天价;刘心武也不敢想像,自己在写出《班主任》20年后的今天,能借着在电视里解读《红楼梦》“咸鱼翻身”再红一把;潜心书斋做学问的阎崇年自己也承认,从没想到《正说清朝
十二帝》一年之内居然可以再版15次…… 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最近两年频频发生在上过央视《百家讲坛》的专家学者身上,他们一个不小心,就从“布衣学者”变成了日进斗金的“名家”加“明星”。如今中午收看《百家讲坛》已成了一件时髦事情。而《百家讲坛》背后却是“苦尽甘来”。节目创立时受冷落
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开播,宣传口号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栏目组大到天体物理,小到衣食住行;雅到美学,俗到研究不孕症,无不通通涉猎。而主讲人也个个来头不小:杨振宁、周汝昌、叶嘉莹……都是声名不凡的大家,然而收视率却异常惨淡。
在生存压力下,《百家讲坛》开始考虑提高收视率。负责人解如光认为,“我们节目做得不错,只是做得过专、过雅,和百姓间有距离,最终节目将观众群定位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偏重史学迎来转折
2004年前后,节目组达成共识:主讲人文科学,并偏重史学。解如光解释:“中国前两年偏重经济发展,经济的发达导致文化某种程度的迷失。在国家实力强大后,国人的心理肯定有对文化的需求。尤其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将会越来越感兴趣。这个时候讲史,正是投其所好。”
如今的《百家讲坛》已经算初战告捷。其成功之处也在于找到了合适的主讲人。“我们有一个大前提,专家首先要在他的行业里有研究成果。此外,主讲人要有风度和口才。”“名嘴”讲学注重悬念
在《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是著名“说书的”,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把《聊斋》讲得“仙气十足”。其实,他们经历了一番被“洗脑”的过程。
刘心武和易中天算是讲坛中最会讲故事的两个,不过一开始两人也被节目组不停“洗脑”。制片人万卫透露,“我们的节目要求像好莱坞大片,每几分钟就有一个悬念。结果刘心武揭秘秦可卿时,编导三五分钟就打断他,提醒他制造悬念,故事性要强。”(吴晓铃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