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税”百年耻辱为何今朝得雪?
6月22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在众议院举行庄重仪式,就严重歧视华人的“人头税”政策和《排华法案》,向全加华人正式道歉。这距离1885年7月加众议院通过《华人入境条例》决定对华人开征“人头税”已有121年,距离1923年7月“人头税”停征,更加苛刻的《排华
法案》生效也已83年。为什么加政府对华人的这一声“对不起”竟然跨越百年才说出?加拿大一些华人学者、侨领和新闻界人士对新华社记者谈了以下4个原因:
首先,华人在加地位今非昔比。从19世纪后期华人参与修建太平洋铁路到20世纪中叶,老一辈华人移民始终被视为低人一等,连选举权都没有,利益谈何受到法律保护。而如今,加华人总人口已过百万,而且集中居住在多伦多和温哥华等大城市。他们广泛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推动加社会前进的一支强大生力军,其中有不少人被授予终生成就奖——加拿大勋章。华人不仅受到主流社会更大的重视和尊重,也成为各政党极力争取的票源之一。
其次,华人参政议政意识增强,维权行动日趋活跃。与老一辈相比,新一代华人经济条件、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又多从事高端领域的工作,语言方面没有障碍,因而更容易融入主流。参政议政,维护本群体利益,已成其必然追求。多年来,在市、省议会里出现华人面孔已不鲜见,进入联邦议会的华人议员目前也有5位,创历史纪录。还有更多华人加入了主流政治人物的助选团队。华人的关切和诉求自然也有了更多“倾听的耳朵”。
第三,华人维权组织增多,公关和宣传能力不断提高,活动日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中华会馆、洪门民治党之外,平权会、华联会、各省同乡会、各种专业人士协会等新兴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加各大城市建立起来,成为向政府反映华人呼声,争取华人权益的重要渠道。正是在平权会、华联会等社团不懈抗争下,“人头税”平反才逐渐被政府排上日程。随着加华文平面和网络媒体兴起及其影响力的扩大,华人参政议政维权已拥有了较好的舆论支持平台。此次加政府组织的“平反列车”从温哥华开到渥太华时,3节专门的车厢里,两节坐的是“人头税”受害者及其家属,另一节则坐满了途经的各大城市的华文媒体记者。
最后,加大选日益白热化的竞争成为“人头税”最终获得平反的催化剂。哈珀此时高调平反“人头税”被视作一场非常及时而漂亮的“政治秀”:既落实了朝野多年来的共识,又实现了其大选承诺,同时也意在为下次大选排兵布阵。加历史上少数政府寿命平均不到两年,而哈珀要想实现赢得多数政府的梦想,少数族裔特别是华裔票仓当然是他的必争之地。
(新华社)
“人头税”问题由来
本报综合报道
从1881年到1885年间,先后有超过15000名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其中4000多人客死异乡。虽然中国劳工为建设铁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1885年铁路竣工后,在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庆功仪式上,却找不到一个华人的身影。铁路竣工这一纪念日对铁路华工以及华人社区而言,却是屈辱、歧视的开始。
铁路竣工后,无数华工失业。当时正值当地经济萧条,白人认为廉价的华工夺走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排挤华人情绪日益增长,并逐渐扩散至全国。
加拿大政府1885年通过《华人入境条例》,华人移民入境必须缴纳“人头税”。人头税最初50加元,到了1903年更是变本加厉成了500加元,这相当于当时一名华工两年的薪水。这项政策一直执行到1923年,因为加拿大通过实施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入境。直到1947年,加拿大才又开始接纳华人移民。据统计,在1885年到1923年的近40年间,加拿大政府共向约8.1万名华人移民征收了总计2300多万加元“人头税”。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加拿大的一些华人团体奔走呼吁,要求加拿大政府对此不公正的行为作出经济赔偿。但是经过20多年抗争,随着华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加拿大历届政府对平反“人头税”的态度经历了从不与理睬,到虚与委蛇,再到积极处理的转变。
在今年1月加拿大的大选中,“人头税”问题成为争取百万华人选票的重要议题。加拿大前总理马丁下台前曾经在一次电台访问中,非正式地就此事进行过道歉。保守党政府总理哈珀上台后,一直表示将兑现大选承诺,平反“人头税”,并最终定于本月22日在议会举行“人头税”平反仪式,正式就歧视华人的“人头税”政策向全加华人作出道歉。
责任编辑: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