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系到13亿中国人切身利益的改革,在经过静悄悄的推进后逐渐清晰。
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就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召开会议。这个由胡锦涛总书记主持的中国最高决策层的会议对正在进行的上述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
新华社的消息说,会议强调要“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
会收入分配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此次会议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中央政府将把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作为未来的重要工作,而主要措施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其秩序的规范。
除宏观目标外,包括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提高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等具体措施也被提及。“会议是动员也是落实。”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宜勇对本报记者说,“公平”的议题正从宏观认识加快落实到操作层面。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造成的不公平。20多年后,改革不断深化之际,“公平”成为新的着力重点。
加速的紧迫性
据本报记者了解,早在去年全国“两会”之后,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就开始着手起草一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意见”。随后在今年初将初稿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专家中征求意见。
整个过程一直很低调,“收入分配政策关系到所有人,按照历史经验是少说多做。”一位知情专家说。
如此谨慎的背景是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
事实上,从打破“大锅饭”开始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对“效率”格外重视,“认为差距有助于提高效率。”长期进行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实说。
在增量改革阶段过后,收入差距带来的民众心理失衡和社会稳定隐忧也和GDP的数字一起增长,李实认为,过去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某种程度上更强调“效率优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
“之前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就在效率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市场机制已经初步建立,政府可以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公平上。”
早在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到,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指出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随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被更加重视,一个例子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增加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表述,并将原先“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注重社会公平”前面加上了“更加”两个字。
“这次政治局开会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是对十六大以及‘十一五’规划中有关精神的进一步贯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说,“着眼于整个大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同时抓住重点。”
在解决公务员工资方面,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要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人事部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这次政治局会议既研究了公务员工资改革方案,同时研究了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和低收入者收入提高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苏海南说。
5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中,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适当向基层倾斜,完善地区津贴制度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都被作为重要措施列出。
“效率优先”不会放弃
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对应的,是高层一些重大理念的形成。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在过去的收入分配制度上谈公平,因为是‘兼顾’就不好谈了,现在有这个基本的理念做支撑,在政策上的重视和体现就已经呼之欲出了。”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吴忠民说。
吴忠民认为,政府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上,比过去“仅仅从社会稳定角度考虑,上了很大一个台阶”。“第一是把收入分配制度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联系到一起,这个基本理念确立起来了;第二是把社会公平与内需拉动相联系,因为老百姓普遍没有钱,内需是上不去的。”
与此相关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20多年的“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中也转变为“共同富裕” 的主调。
不过,来自发改委的专家杨宜勇提醒说:“现在提‘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不是说以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就放弃了,而是进行了一个调整,加重了公平的砝码。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不是偏重哪一方。”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我们现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之一,不能轻易动摇。”
责任编辑:林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