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的断桥美景
破旧的断桥横在水面
无极“梦工厂”推开了“垃圾门”;透视电影拍摄破坏环境事件——
“电影《无极》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摄,对当地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近日对当前存在的破坏风景区和城镇水环境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时,毫不客气地揭了本已焦头烂额的《无极》的又一个短。
此言一出,打破了媒体憋闷了很久的沉默。几乎是瞬间,那个地处偏远的云南小湖泊边遗留的垃圾成为了焦点,而制造这些垃圾的电影《无极》又一次被端上了批判台。
而随着批评的延伸和越来越多案例的披露,《无极》背后的中国电影本身便必然地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疑问:电影,这个制造美丽精神产品的“梦工厂”,竟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脏丑不堪的“垃圾门”?
《无极》效应:美景一秒狼藉一片
被《无极》“糟蹋”的是云南的一个叫碧沽天池的湖泊。这个美丽的高原小湖地处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池水清澈澄明,池畔遍布罕见的杜鹃花,周边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和草地。电影《无极》剧组正是看上了这里仙境一样的美丽,把影片的主要外景地选在了这里,并大兴土木。
在《无极》中,观众确实透过镜头享受到了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感。而在这短短的几秒之外,美丽的碧沽天池却遭遇了一场毁容之灾,垃圾遍地,被遗留下了一地狼藉。
事实上,已经习惯于将华夏广博的自然风貌作为无限为镜头美感服务的一些中国电影人,由于自身素质的问题以及环境意识的缺失,糟蹋的不仅仅是一个碧沽天池,毁坏环境的也不仅仅是《无极》一个剧组。
近年来关于剧组破坏自然生态的报道时有耳闻,《神雕侠侣》《惊情神农架》《情癫大圣》《英雄》等都被指责过,而被破坏的地方涉及九寨沟、神农架、西北胡杨林等等许多被人们奉为圣地的自然遗产。
有学者责问:这种情况屡屡出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破坏之后基本上没有人去向剧组和当地主管部门问责所造成的?而这一次的《无极》“无德”后的结果会是什么?还会是无责吗?
大片恶习+大腕失德+大门洞开:揭开电影“垃圾生产线”的秘密
“电影屡屡破坏环境,是由电影生产、市场开发、电影人素质以及社会倾向等综合作用而成的,而其中最核心的三条就是盲目追求大场面的大片恶习,名导演、名制片等电影界少数所谓大腕的素质低下,以及地方政府首脑‘追星’造成的环境保护地大门洞开。”流行文化研究者左保华指出,“这些因素造成了一些电影成了糟蹋环境的‘黑手’,更是一些电影成为‘垃圾生产线’的背后推动力。”
仅从媒介对《无极》糟蹋天池事件披露的种种情况来看,它的最终效应就是一个真实无比的“大片恶习+大腕失德+大门洞开”模式。首先,不管自己家园的美好环境而肆意搭建违章建筑,仅仅是为了显示自己是部“大片”,且外国人喜欢大场景;而作为名导演,以及背后具有国企背景的投资方,根本没有把环境的保护当回事,甚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一切都是可以用钱来摆平,这点可以从他们事后“我们给了钱的”说法上得到验证;更令人可悲的是,管辖天池的当地政府不仅没有对剧组的肆意破坏给予任何阻拦,反而是笑脸相迎、乐见其成,给剧组豁然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甚至事后还为剧组诡辩。
令人忧虑的是,目前把电影的外景地安排进风景名胜地甚至文化遗产区的行为日渐成风,从故宫、颐和园到黄山、九寨沟、黄龙、天池,无一不被涉及,而在这些景区,被拍摄行为损害的后果,轻则摧花折树,重则毁屋挖地,剧组撤离时留下遍地垃圾更是常事。
电影——“梦工厂”,“垃圾门”——电影制造。在两个本不该在一起出现的概念面前,人们不禁倍感惊讶:原本是高尚美好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踏者、环境的破坏者。
中国电影何时染上“绿色”?
针对《无极》事件,建设部日前发出紧急通知,严格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等活动,并明确要求对风景名胜区内由于影视拍摄造成的损害必须严肃查办。
与此同时,深受舆论压力和自觉耻辱的一些中国电影人,也及时喊出了“绿色影视”“绿色拍摄”的口号,表示将在今后的影视制作中切实保护环境。
华谊兄弟总裁王中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绿色影视”引发关注是一件好事,是针对这个行业敲起的警钟。
中国电影人是爱绿色的、爱美的,甚至《无极》剧组也是这样。但是,祖国的青山绿水慷慨赠予中国电影人无数美好画面,但他们回赠大自然的,却是一地垃圾。一个对大自然如此冷漠摧残的群体,他们的内心是一幅怎样的世界?由这样的群体组成的中国电影,何时能真正地染上“绿色”?
有学者指出,在一些剧组眼里,眼里盯的只有票房,心里想的是随之而来的个人金钱和名声,至于公德意识、环保责任,在他们心中又有多大份量呢?
“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应该到了抓内功的时候了,也就是必须提高从业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法律素质。”左保华说,“这些方面如果不取得切实改进,哪怕真有一天我们拿下了奥斯卡,那对我们民族也未见得是件好事,因为银幕上的灿烂并没有代表中国电影、民众本身的绿色、文明和美丽。”(完)
责任编辑:屠筱茵